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香鳞毛蕨中黄酮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摘要第12-14页
英文摘要第14-16页
1 前言第17-29页
    1.1 香鳞毛蕨研究概述第17-19页
        1.1.1 香磷毛蕨的分布及生态环境第17页
        1.1.2 形态解剖学研究第17-18页
        1.1.3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第18-19页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第19-23页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分类第19-20页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第20-22页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第22-23页
        1.2.4 蕨类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第23页
    1.3 黄酮合成途径关键酶的研究进展第23-27页
        1.3.1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3.2 肉桂酸 4-羟化酶(C4H)的研究进展第24-25页
        1.3.3 查尔酮合成酶(CHS)的研究进展第25-26页
        1.3.4 查尔酮异构酶(CHI)的研究进展第26-27页
        1.3.5 黄烷酮3羟化酶(F3H)的研究进展第27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27-29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1.4.2 技术路线第28-2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9-56页
    2.1 试验材料及其处理第29页
        2.1.1 试验材料第29页
        2.1.2 材料的组织培养第29页
    2.2 菌株和载体第29页
        2.2.1 大肠杆菌菌株第29页
        2.2.2 农杆菌菌株第29页
        2.2.3 载体第29页
    2.3 主要仪器第29-30页
    2.4 主要药品及试剂第30-31页
        2.4.1 限制性内切酶第30页
        2.4.2 分子量标准第30页
        2.4.3 抗生素配置第30页
        2.4.4 培养基配置第30页
        2.4.5 其他常用试剂第30-31页
    2.5 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转录组数据筛选第31页
        2.5.1 关键酶基因的筛选第31页
        2.5.2 关键酶基因的电子克隆第31页
    2.6 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31-38页
        2.6.1 香鳞毛蕨总RNA的提取第31-32页
        2.6.2 RNA纯度及浓度检测第32页
        2.6.3 香鳞毛蕨c DNA的合成第32页
        2.6.4 Df CHI基因保守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32-35页
        2.6.5 Df F3H基因保守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35-36页
        2.6.6 Df PAL基因家族的筛选及序列分析第36-37页
        2.6.7 Df C4H基因保守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37-38页
    2.7 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特性分析第38-40页
        2.7.1 试验材料的处理第38页
        2.7.2 香鳞毛蕨RNA的提取第38-39页
        2.7.3 香鳞毛蕨c DNA的合成第39页
        2.7.4 Df PAL基因家族及Df C4H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第39-40页
    2.8 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c DNA全长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40-48页
        2.8.1 Df PAL3基因c DNA全长的获得第40-45页
        2.8.2 Df PAL3基因ORF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5页
        2.8.3 Df C4H基因c DNA全长的获得第45-48页
        2.8.4 Df C4H基因ORF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8页
    2.9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农杆菌转化第48-53页
        2.9.1 Df C4H开放阅读框的获得第48页
        2.9.2 Df C4H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48-50页
        2.9.3 Df CHS开放阅读框的获得第50-51页
        2.9.4 Df CHS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1-52页
        2.9.5 拟南芥的种植第52页
        2.9.6 农杆菌菌液的制备第52-53页
        2.9.7 对拟南芥的遗传转化第53页
    2.10 转基因拟南芥的检测及功能分析第53-56页
        2.10.1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第53-54页
        2.10.2 转基因拟南芥的PCR鉴定第54页
        2.10.3 转基因拟南芥第一代谢产物的测定第54-55页
        2.10.4 转基因拟南芥生理指标的测定第55-5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6-105页
    3.1 基因片段的转录组数据筛选第56-60页
        3.1.1 关键酶基因的筛选第56-57页
        3.1.2 关键酶基因的电子克隆第57-60页
    3.2 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60-69页
        3.2.1 Df CHI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60-62页
        3.2.2 Df F3H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62-64页
        3.2.3 Df PAL基因家族的筛选及序列分析第64-68页
        3.2.4 Df C4H基因保守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68-69页
    3.3 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特性分析第69-72页
        3.3.1 Df PAL基因家族及Df C4H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第69-71页
        3.3.2 Df PAL基因家族及Df C4H在低温条件下的表达分析第71页
        3.3.3 Df PAL基因家族及Df C4H在高温条件下的表达分析第71页
        3.3.4 Df PAL基因家族及Df C4H在紫外条件下的表达分析第71-72页
    3.4 DFPAL3基因c DNA全长的获得第72-74页
        3.4.1 Df PAL3基因片段的克隆第72-73页
        3.4.2 通过 3′RACE获得Df PAL3基因的 3′端序列第73页
        3.4.3 通过 5′RACE获得Df PAL3基因的 5′端序列第73页
        3.4.4 Df PAL3基因c DNA全长的克隆第73-74页
    3.5 DFPAL3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4-81页
        3.5.1 Df PAL3基因的c DNA序列及特征第74-75页
        3.5.2 Df PAL3基因ORF序列Blastx分析第75页
        3.5.3 Df PAL3蛋白一级结构的预测及分析第75-76页
        3.5.4 Df PAL3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及分析第76-77页
        3.5.5 Df PAL3蛋白功能区的预测及定位分析第77-78页
        3.5.6 Df PAL3蛋白的信号肽预测第78-79页
        3.5.7 Df PAL3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蛋白跨膜区分析第79页
        3.5.8 Df PAL3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卷曲螺旋预测第79页
        3.5.9 Df PAL3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糖基化位点分析第79-80页
        3.5.10 Df PAL3基因编码蛋白质的磷酸化位点预测第80页
        3.5.11 Df PAL3基因编码蛋白三级结构的预测及分析第80-81页
        3.5.12 Df PAL3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多重比较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第81页
    3.6 DFC4H基因c DNA全长的获得第81-87页
        3.6.1 Df C4H基因保守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81页
        3.6.2 通过 3′RACE获得Df C4H基因的 3′端序列第81-86页
        3.6.3 通过 5′RACE获得Df C4H基因的 5′端序列第86-87页
        3.6.4 Df C4H基因ORF的克隆第87页
    3.7 DFC4H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7-98页
        3.7.1 Df C4H基因的c DNA序列及特征第87-89页
        3.7.2 Df C4H基因ORF序列Blastx分析第89页
        3.7.3 Df C4H蛋白一级结构的预测及分析第89-90页
        3.7.4 Df C4H蛋白二级结构的预测及分析第90-91页
        3.7.5 Df C4H蛋白功能区的预测及定位分析第91-92页
        3.7.6 Df C4H基因编码氨基酸的信号肽预测第92页
        3.7.7 Df C4H基因编码氨基酸的蛋白跨膜区分析第92页
        3.7.8 Df C4H基因编码氨基酸的卷曲螺旋预测第92-93页
        3.7.9 Df C4H基因编码氨基酸的糖基化位点分析第93-94页
        3.7.10 Df C4H基因编码氨基酸的磷酸化位点预测第94页
        3.7.11 Df C4H基因编码蛋白三级结构的预测及分析第94页
        3.7.12 Df C4H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多重比较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第94-98页
    3.8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转化第98-101页
        3.8.1 Df C4H基因开放阅读框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8页
        3.8.2 p BI121-Df C4H植物表达载体的双酶切鉴定第98-99页
        3.8.3 p BI121-Df C4H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第99页
        3.8.4 Df CHS基因开放阅读框的克隆第99-100页
        3.8.5 p BI121-Df CHS载体的构建第100页
        3.8.6 p BI121-Df CHS的双酶切鉴定第100-101页
        3.8.7 p BI121-Df CHS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第101页
    3.9 转基因拟南芥的检测及功能分析第101-105页
        3.9.1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第101-102页
        3.9.2 转基因拟南芥的PCR鉴定第102-103页
        3.9.3 转基因拟南芥的第一代谢产物的测定第103页
        3.9.4 转基因拟南芥的生理指标的测定第103-105页
4. 讨论第105-111页
    4.1 香鳞毛蕨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的选择第105-106页
    4.2 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保守序列的克隆及分析第106页
    4.3 不同温度及紫外处理对基因表达特性的影响第106-108页
    4.4 基因全长的获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08-109页
    4.5 基因过表达植株的获得第109页
    4.6 过表达基因对代谢产物的影响第109-110页
    4.7 提高代谢产物含量的调控因子第110-111页
5 结论第111-112页
6 创新点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生态保护成本的辽源市杨木水库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BF531的国家智能电网采集系统集中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