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的宏观经济效应及监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6-33页 |
第一节 影子银行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一、国外学者对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16-17页 |
二、国内学者对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17页 |
三、本文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影子银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一、金融创新理论 | 第18-19页 |
二、金融中介理论 | 第19-21页 |
三、金融自由化理论 | 第21-22页 |
四、监管套利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 | 第23-31页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3-27页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27-31页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价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概述 | 第33-53页 |
第一节 中国影子银行的识别标准与特点 | 第33-36页 |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识别标准 | 第33-34页 |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 第34-36页 |
第二节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36-50页 |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及运行模式 | 第36-46页 |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 | 第46-48页 |
三、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 | 第48-50页 |
第三节 中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原因 | 第50-51页 |
一、资金供求不均衡 | 第50-51页 |
二、投资者追求高收益 | 第51页 |
三、机构追求高利润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中国影子银行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53-67页 |
第一节 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 第53-56页 |
一、影子银行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 第53-54页 |
二、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效应 | 第54-56页 |
三、影子银行对货币流动性的影响 | 第56页 |
第二节 影子银行对利率和储蓄的影响 | 第56-58页 |
一、影子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 第56-57页 |
二、影子银行对储蓄的影响 | 第57-58页 |
第三节 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 第58-63页 |
一、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 | 第58-61页 |
二、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 | 第61-63页 |
第四节 影子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 第63-65页 |
一、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影响通货膨胀 | 第63-64页 |
二、通过影响成本影响通货膨胀 | 第64页 |
三、通过影响供需平衡影响通货膨胀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中国影子银行宏观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67-78页 |
第一节 数据选取及处理 | 第67-69页 |
一、指标选取 | 第67页 |
二、数据处理 | 第67-69页 |
第二节 基础检验 | 第69-70页 |
一、平稳性检验 | 第69页 |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69-70页 |
第三节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 第70-77页 |
一、VAR模型滞后结构的检验 | 第71页 |
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71-74页 |
三、方差分解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中国影子银行短期宏观经济效应的监管对策 | 第78-83页 |
第一节 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 第78-80页 |
一、改良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 | 第78页 |
二、改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78-79页 |
三、改善货币政策工具 | 第79-80页 |
第二节 对影子银行通货膨胀效应的监管措施 | 第80-82页 |
一、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 | 第80-81页 |
二、控制影子银行规模 | 第81页 |
三、规范影子银行业务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中国影子银行长期宏观经济效应的监管对策 | 第83-91页 |
第一节 构建中国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 第83-85页 |
一、明确监管机构与权限 | 第83-84页 |
二、完善监管协调机制 | 第84页 |
三、设计研发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 | 第84-85页 |
第二节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预警、隔离机制 | 第85-87页 |
一、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 第85-86页 |
二、健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 | 第86页 |
三、健全风险隔离机制 | 第86-87页 |
第三节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全面监管 | 第87-89页 |
一、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 | 第87页 |
二、强化影子银行内控监管 | 第87-88页 |
三、强化对中国影子银行重点领域的监管 | 第88页 |
四、强化影子银行国际监管合作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研究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