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摘要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夏马勒巴格镇的概况 | 第9-10页 |
| (二)夏马勒巴格镇维吾尔族概况 | 第10页 |
| (三)研究问题的缘起 | 第10页 |
| (四)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五)国内外研究 | 第11-15页 |
| 1. 对各少数民族语言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11-13页 |
| 2.语言接触与语言变异的研究 | 第13-14页 |
| 3. 对语言态度的研究 | 第14-15页 |
| 一、夏马勒巴格镇维吾尔族人群语言使用的社会背景 | 第15页 |
| (一)历史因素 | 第15页 |
| (二)人口因素 | 第15页 |
| (三)文化因素 | 第15页 |
| 二、夏马勒巴格镇维吾尔族人群语言使用调查与分析 | 第15-33页 |
| (一)调查地域和调查对象 | 第15-17页 |
| 1. 性别比例分析 | 第15-16页 |
| 2. 年龄分析 | 第16页 |
| 3. 职业情况分析 | 第16页 |
| 4. 文化程度分析 | 第16-17页 |
| 5. 调查样本的分布 | 第17页 |
|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过程 | 第17-18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2. 调查过程 | 第18页 |
| (三)维吾尔族对族际通婚的看法 | 第18页 |
| (四)夏马勒巴格镇维吾尔族人群语言使用调查与分析 | 第18-33页 |
| 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 第18-19页 |
| 2. 语言掌握 | 第19-24页 |
| 3. 语言文字学习途径 | 第24-26页 |
| 4. 语言使用状况 | 第26-33页 |
| 三、夏马勒巴格镇维吾尔族人群语言态度情况调查及分析 | 第33-49页 |
| (一)对维吾尔语、汉语、外语的语言态度 | 第33-38页 |
| 1. 对维吾尔语的态度 | 第33-35页 |
| 2. 对于普通话的态度 | 第35-36页 |
| 3. 对外语的态度 | 第36-38页 |
| (二)对双语的态度 | 第38-40页 |
| (三)对于实用功能的评价 | 第40-41页 |
| (四)行为倾向 | 第41-46页 |
| 1. 收看电视节目情况 | 第41-43页 |
| 2. 从网络语言看行为倾向 | 第43页 |
| 3. 后代择校 | 第43-44页 |
| 4. 学习语言的目的 | 第44-45页 |
| 5. 学习普通话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对语言文字的个别看法 | 第45-46页 |
| (五)维吾尔语、汉语、外语语言态度对比 | 第46-49页 |
| 1. 语言文字发展前景的期望对比 | 第46-47页 |
| 2. 语言文字有用度对比 | 第47页 |
| 3. 社会影响力对比 | 第47-48页 |
| 4. 好听度,亲切度对比 | 第48-49页 |
| 四、夏马勒巴格镇维吾尔人群口语中的汉语借词使用探析 | 第49-66页 |
| (一)夏镇维吾尔人群口语中的常用汉语借词及规律 | 第50-64页 |
| 1. 口语中常用借词 | 第50-63页 |
| 2. 喀什市夏马勒巴格镇维吾尔族人群口语中使用借词的规律 | 第63-64页 |
| (二)夏马勒巴格镇维吾尔族人群在口语中使用汉语借词的原因 | 第64-66页 |
| 结语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附录 | 第70-95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