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章 兴国山歌的概述 | 第10-20页 |
第一节 兴国山歌的起源 | 第10-14页 |
一、木客起源说 | 第10-11页 |
二、罗隐创作说 | 第11-12页 |
三、汉乐府说 | 第12页 |
四、兴国山歌源头多样说 | 第12-13页 |
五、客家支系说 | 第13-14页 |
第二节 革命战争时期的兴国山歌 | 第14-16页 |
一、兴国山歌的红色魅力和历史作用 | 第14-15页 |
二、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盛行的原因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兴国山歌的繁荣与振兴 | 第16-20页 |
一、传统兴国山歌蓬勃发展 | 第17-18页 |
(一)兴国山歌登上艺术的殿堂(从“后台”到“前台”) | 第17-18页 |
(二)兴国山歌被编印成册 | 第18页 |
二、兴国山歌的全面振兴 | 第18-20页 |
(一)兴国县首创山歌剧团 | 第18页 |
(二) 广泛的普及了兴国山歌 | 第18页 |
(三)创办了兴国山歌报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兴国山歌的艺术特点 | 第20-38页 |
第一节 兴国山歌的曲调特点 | 第20-29页 |
一、结构特点 | 第20-25页 |
二、调式调性 | 第25-28页 |
三、节拍和节奏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兴国山歌的歌词特点 | 第29-33页 |
一、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点 | 第29-31页 |
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 第31-32页 |
三、具有较浓郁的古风 | 第32-33页 |
四、歌词内容紧贴时代生活 | 第33页 |
第三节 兴国山歌的演唱特点 | 第33-38页 |
一、兴国山歌的唱法 | 第33-34页 |
二、演唱形式 | 第34-35页 |
三、演唱技巧 | 第35页 |
四、丰富多彩的润腔 | 第35-38页 |
第三章 传统兴国山歌与当代声乐作品 | 第38-51页 |
第一节 传统兴国山歌的现状 | 第38-41页 |
一、兴国本地居民对兴国山歌的认知程度 | 第38-39页 |
二、民间歌手状况调查 | 第39页 |
三、兴国山歌的现状分析 | 第39-41页 |
四、对兴国山歌传承问题的补救措施及成果 | 第41页 |
第二节 造成传统兴国山歌现状的缘由 | 第41-43页 |
一、客观原因 | 第42页 |
二、传统兴国山歌本身的局限 | 第42-43页 |
(一)音乐的局限 | 第42页 |
(二)歌唱语言的局限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当代声乐作品对兴国山歌的发展与传承 | 第43-51页 |
一、运用兴国山歌音调创作的当代声乐作品的优点 | 第43页 |
二、对兴国山歌红色精神的传承 | 第43-44页 |
三、对当代声乐作品的分析 | 第44-51页 |
(一)调式分析 | 第44-47页 |
1、《红土香》调式分析 | 第44-45页 |
2、《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调式分析 | 第45-46页 |
3、《永远的井冈山》调式分析 | 第46-47页 |
(二) 运用兴国山歌音乐元素的当代声乐作品的演唱要点 | 第47-51页 |
1、《红土香》演唱分析 | 第47-48页 |
2、《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演唱分析 | 第48-49页 |
3、《永远的井冈山》演唱分析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