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8页 |
1.1 枣、枣花简介 | 第9页 |
1.2 挥发性成分简介 | 第9-10页 |
1.3 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 | 第10-13页 |
1.3.1 气相色谱法 | 第10-11页 |
1.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 | 第11-12页 |
1.3.3 不同花香成分的分析 | 第12-13页 |
1.4 不同花中矿质元素的分析 | 第13页 |
1.5 植物多糖简介 | 第13页 |
1.6 植物多糖提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6.1 溶剂提取法 | 第13-14页 |
1.6.2 酸碱提取法 | 第14页 |
1.7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4-15页 |
1.7.1 膜分离法 | 第15页 |
1.7.2 有机溶剂萃取法 | 第15页 |
1.7.3 柱层析法 | 第15页 |
1.8 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第15-16页 |
1.9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0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枣花挥发性成分 | 第18-34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18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2.2.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条件 | 第18-19页 |
2.2.2 进样方法 | 第19页 |
2.2.3 平衡温度 | 第19页 |
2.2.4 平衡时间 | 第19页 |
2.2.5 样品添加量 | 第19页 |
2.2.6 不同品种枣花挥发性成分分析 | 第19-20页 |
2.2.7 同品种不同器官挥发性成分分析 | 第2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0-32页 |
2.3.1 进样方法的选择 | 第20-22页 |
2.3.2 平衡温度的选择 | 第22页 |
2.3.3 平衡时间的选择 | 第22-23页 |
2.3.4 样品量的选择 | 第23页 |
2.3.5 顶空直接进样法测定九个品种枣花挥发性成分 | 第23-29页 |
2.3.6 同品种不同器官挥发性成分分析 | 第29-32页 |
2.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不同品种枣花基本化学组成及矿质元素分析 | 第34-39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4-35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3.1.2 试验试剂 | 第34页 |
3.1.3 试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4-3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3.2.1 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3.2.2 蛋白质的测定 | 第35-36页 |
3.2.3 脂肪的测定 | 第36页 |
3.2.4 粗纤维的测定 | 第36页 |
3.2.5 灰分的测定 | 第36-37页 |
3.2.6 矿质元素的测定 | 第3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3.3.1 枣花中水分、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的含量分析 | 第37-38页 |
3.3.2 枣花中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 第38页 |
3.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枣花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单糖分析 | 第39-51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39-40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4.1.2 试验试剂 | 第39-40页 |
4.1.3 试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40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0-42页 |
4.2.1 枣花多糖的制备工艺流程 | 第40页 |
4.2.2 枣花多糖提取率的测定 | 第40-41页 |
4.2.3 单因素试验 | 第41页 |
4.2.4 响应面试验 | 第41页 |
4.2.5 枣花多糖的纯化 | 第41-42页 |
4.2.6 枣花多糖的单糖分析 | 第4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4.3.1 料液比对枣花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2 超声时间对枣花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3 提取温度对枣花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44页 |
4.3.4 提取时间对枣花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5 模型建立及显著性检验 | 第45页 |
4.3.6 方差分析和和回归方程 | 第45-46页 |
4.3.7 响应面图和等高线图分析 | 第46-48页 |
4.3.8 枣花多糖的单糖分析 | 第48-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