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棱镜下的广场舞形象研究--以中国大陆报刊为例(2008-2015)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导论 | 第6-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6-8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2.1 媒介形象的建构 | 第13-15页 |
2.2 框架理论下的媒介生产 | 第15-18页 |
2.3 广场舞的媒介形象研究 | 第18-20页 |
2.4 媒介形象与框架理论研究 | 第20-25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5-31页 |
3.1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3.3 抽样设计 | 第27-29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4 文本框架:广场舞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变迁 | 第31-56页 |
4.1 广场舞报道的基本情况 | 第31-45页 |
4.2 广场舞报道的正负倾向 | 第45-50页 |
4.3 广场舞报道中的人物 | 第50-52页 |
4.4 广场舞报道的话语分析 | 第52-56页 |
5 问题框架:广场舞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反思 | 第56-63页 |
5.1 报道倾向的严重失衡 | 第56-57页 |
5.2 存在贴标签和污名化现象 | 第57-58页 |
5.3 报道方式和内容的奇观化 | 第58-61页 |
5.4 报道反映的社会问题 | 第61-63页 |
6 生产框架:广场舞媒介形象的生产机制 | 第63-73页 |
6.1 新闻生产的常规作用 | 第63-67页 |
6.2 记者自身认知影响 | 第67-68页 |
6.3 引导舆论需要 | 第68-70页 |
6.4 改进“妖魔化”广场舞形象生产的策略 | 第70-73页 |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73-75页 |
尾注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