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六三三学制”重要研究价值 | 第9页 |
(二)“六三三学制”对我国壬戌学制重要影响 | 第9-11页 |
二、核心概念 | 第11-12页 |
(一)学制 | 第11-12页 |
(二)八四制 | 第12页 |
(三)“六三三”学制 | 第12页 |
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第12-14页 |
(二)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第14-16页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社会背景 | 第17-23页 |
一、工业化 | 第17-18页 |
二、移民潮 | 第18页 |
三、进步主义 | 第18-20页 |
四、心理学研究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孕育与萌芽 | 第23-28页 |
一、19 世纪末美国学制的基本状况 | 第23-24页 |
(一)严重的辍学问题 | 第23-24页 |
(二)陈旧的学习内容 | 第24页 |
二、美国学制面临的挑战 | 第24-28页 |
(一)学制改革的呼声 | 第24-26页 |
(二)初级中学的萌芽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赞成与反对 | 第28-46页 |
一、六六制的提出 | 第28-33页 |
(一)赞成六六制的划分 | 第30-32页 |
(二)反对改变八四制的声音 | 第32-33页 |
二、学制改革的尝试 | 第33-39页 |
(一)芝加哥大学学制改革尝试 | 第34-35页 |
(二)堪萨斯市七年制小学实践及讨论 | 第35-36页 |
(三)六六制得到普遍认同 | 第36-38页 |
(四)中学与大学衔接关系的研究与尝试 | 第38-39页 |
三、中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划分 | 第39-46页 |
(一)纽约和布鲁克林教师协会调查 | 第40-41页 |
(二)633 计划的提出 | 第41页 |
(三)三年制初级中学的出现 | 第41-43页 |
(四)六三三划分得到委员会支持 | 第43-44页 |
(五)1916 年关于学制划分大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确立与发展 | 第46-62页 |
一、六三三学制之确立 | 第46-49页 |
二、六三三学制主要内容 | 第49-54页 |
(一)学习目标 | 第49页 |
(二)课程 | 第49-54页 |
(三)教育方法 | 第54页 |
三、初级中学之发展 | 第54-59页 |
四、关于六三三学制的争论(六三三制与八四制之争) | 第59-62页 |
第五章 流行与传播 | 第62-68页 |
一、六三三学制在本国之流行 | 第62-64页 |
二、六三三学制在中国、日本之传播 | 第64-68页 |
(一)中国六三三学制 | 第64-66页 |
(二)日本六三三学制 | 第66-68页 |
第六章 启示与思考 | 第68-72页 |
一、学制改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第68-69页 |
二、六三三学制是美国式民主的反映 | 第69页 |
三、六三三学制是自下而上的结果 | 第69-70页 |
四、初级中学在六三三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第70页 |
五、六三三学制是学习目标、课程、教学方法等变革的综合体现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 | 第77-84页 |
一、十人委员会提出的十一个问题 | 第77页 |
二、《十人委员会报告》内容补充 | 第77-79页 |
三、《十人委员会报告》相关表格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