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2-27页 |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正念认知疗法的临床应用 | 第16-18页 |
1.3.1 正念认知疗法对躯体疾病的干预效果 | 第16-17页 |
1.3.2 正念认知疗法对心理疾病的干预效果 | 第17-18页 |
1.4 睡眠问题 | 第18-21页 |
1.4.1 睡眠问题的界定 | 第18-19页 |
1.4.2 睡眠问题的原因 | 第19-21页 |
1.5 睡眠问题的传统疗法 | 第21-23页 |
1.5.1 药物治疗 | 第21页 |
1.5.2 认知治疗 | 第21-22页 |
1.5.3 睡眠问题疗法 | 第22页 |
1.5.4 刺激限制治疗 | 第22-23页 |
1.5.5 放松训练 | 第23页 |
1.6 睡眠问题与抑郁障碍的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1.7 以往研究不足 | 第24页 |
1.8 研究的内容 | 第24-25页 |
1.9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10 论文创新点 | 第25-27页 |
2 实证研究 | 第27-46页 |
2.1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2.2.1 被试招募 | 第27页 |
2.2.2 排除标准 | 第27页 |
2.2.3 签署知情同意书 | 第27页 |
2.2.4 分组 | 第27-28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8页 |
2.4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4.1 量表 | 第28-29页 |
2.4.2 抑郁自评量表(SDS) | 第29页 |
2.4.5 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 | 第29页 |
2.5 生理心理指标 | 第29-31页 |
2.5.1 脑电(EEG)α波和θ波 | 第29页 |
2.5.2. 加工分离程序范式 | 第29-31页 |
2.6 质量控制 | 第31-32页 |
2.7 研究程序 | 第32-34页 |
2.7.1 基线调查 | 第33页 |
2.7.2 前测 | 第33页 |
2.7.3 正念认知训练 | 第33页 |
2.7.4 后测 | 第33页 |
2.7.5 统计学处理 | 第33-34页 |
2.8 研究结果 | 第34-42页 |
2.8.1 实验组对照组基本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 第34页 |
2.8.2 睡眠质量 | 第34-36页 |
2.8.3 五因素正念度和抑郁自评量表 | 第36-38页 |
2.8.4 生理指标 | 第38-42页 |
2.9 讨论 | 第42-45页 |
2.9.1 正念认知训练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2.9.2 正念认知训练对正念水平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 第43-44页 |
2.9.3 正念认知训练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4页 |
2.9.4 加工分离程研究序正念认知训练产生效果的机制 | 第44-45页 |
2.10 小结 | 第45-46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46-48页 |
3.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3.2 对策(与建议) | 第46页 |
3.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附录 | 第55-69页 |
附录一 量表 | 第55-56页 |
附录二 (每周团体方案) | 第56-67页 |
附录三 团体契约书 | 第67-68页 |
附录四 仪器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