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龙门山断裂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位错理论在地学中的应用以及发展状况 | 第13-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本文主要创新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不同位错理论模型 | 第17-29页 |
2.1 Okada经典位错理论 | 第17-20页 |
2.2 向错理论模型 | 第20-22页 |
2.3 球形位错理论模型 | 第22-29页 |
第三章 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孕育背景及震源机制 | 第29-34页 |
3.1 龙门山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29-30页 |
3.2 龙门山区域地震活动周期 | 第30-31页 |
3.3 汶川地震震前龙门山区域地壳运动特征 | 第31-32页 |
3.4 汶川地震震源机制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汶川同震GPS与InSAR数据融合处理 | 第34-43页 |
4.1 区域InSAR数据及降采样 | 第34-36页 |
4.2 区域GPS同震数据 | 第36-37页 |
4.3 GPS-InSAR数据联合解算基本模型 | 第37-38页 |
4.4 附加系统参数改正的GPS-InSAR综合形变模型 | 第38-39页 |
4.5 汶川地震同震数据融合算例分析 | 第39-43页 |
第五章 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正演研究 | 第43-58页 |
5.1 汶川地震断层模型显著性比较 | 第44-53页 |
5.1.1 子断层再微分技术 | 第44-45页 |
5.1.2 断层滑动分布模型 | 第45-46页 |
5.1.3 不同断层模型、位错模型正演结果对比 | 第46-53页 |
5.2 汶川同震三维位移场正演模拟 | 第53-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