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3 河网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4 国内外TMDL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4.1 TMDL介绍 | 第12-14页 |
1.4.2 TMDL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污染源调研及特征分析 | 第17-35页 |
2.1 研究区域简介 | 第17-18页 |
2.2 示范区水质现状评价 | 第18-19页 |
2.3 点源负荷核算 | 第19-20页 |
2.4 尾水入河点源核算 | 第20-21页 |
2.5 面源入河负荷计算 | 第21-22页 |
2.6 BP神经网络方法预测降雨量跟负荷之间的关系 | 第22-26页 |
2.7 入河负荷特征分析 | 第26-28页 |
2.8 进出水断面月负荷变化情况分析 | 第28-31页 |
2.9 示范区内负荷的月变化情况分析 | 第31-33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WASP水质模型建立及验证 | 第35-50页 |
3.1 WASP介绍 | 第35-36页 |
3.2 断面的划分 | 第36-37页 |
3.3 边界条件的输入 | 第37-38页 |
3.4 参数率定 | 第38-39页 |
3.5 水质模拟验证与结果分析 | 第39-49页 |
3.5.1 2012年7月水质验证 | 第39-44页 |
3.5.2 2013年4月水质验证 | 第44-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稳态流动下水环境容量计算及分析 | 第50-63页 |
4.1 计算单元的确定 | 第50页 |
4.2 水环境容量计算原则 | 第50-55页 |
4.3 上游引水水质对示范区水质改善情况分析 | 第55-60页 |
4.4 负荷削减方案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全过程控制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63-90页 |
5.1 CE-QUAL-W2模型简介 | 第63页 |
5.2 模型的控制方程 | 第63-64页 |
5.3 河网划分 | 第64-65页 |
5.4 模型参数率定及边界条件确定 | 第65-66页 |
5.4.1 参数率定 | 第65页 |
5.4.2 边界条件 | 第65-66页 |
5.4.3 初始条件 | 第66页 |
5.5 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66-89页 |
5.5.1 2012年7月流量及水位验证 | 第66-68页 |
5.5.2 2012年7月水质验证 | 第68-73页 |
5.5.3 2013年4月流量验证 | 第73-74页 |
5.5.4 2013年4月水质验证 | 第74-79页 |
5.5.5 长历时降雨情况下的雨天模拟验证 | 第79-83页 |
5.5.6 短历时强降雨情况下的模拟验证 | 第83-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负荷削减对河网水质影响分析 | 第90-102页 |
6.1 点源负荷削减对丰水期河网水质影响分析 | 第90-92页 |
6.1.1 联通河流不开闸情况分析 | 第90-91页 |
6.1.2 联通河流开闸情况分析 | 第91-92页 |
6.2 点源负荷削减对平水期河网水质影响分析 | 第92-95页 |
6.2.1 联通河流不开闸情况分析 | 第92-93页 |
6.2.2 联通河流开闸情况分析 | 第93-95页 |
6.3 点源负荷削减对枯水期河网水质影响分析 | 第95-98页 |
6.3.1 联通河流不开闸情况分析 | 第95-96页 |
6.3.2 联通河流开闸情况分析 | 第96-98页 |
6.4 面源负荷消减对河网水质影响分析 | 第98-100页 |
6.4.1 雨天不开闸情况分析 | 第98-99页 |
6.4.2 雨天开闸情况分析 | 第99-10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7章 最大允许排放负荷(TMDL)计算 | 第102-111页 |
7.1 入水断面流量历时曲线构建 | 第102-103页 |
7.2 入水断面负荷历时曲线构建 | 第103页 |
7.3 计算单元的确定 | 第103-104页 |
7.4 设计水文及水质条件 | 第104-106页 |
7.5 非雨季水环境容量及最大允许负荷计算 | 第106-107页 |
7.6 雨季水环境容量及最大允许负荷计算 | 第107-109页 |
7.7 水质控制方案 | 第109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1-113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1-112页 |
8.2 建议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附录A 实践总结摘要 | 第120-12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