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前言 | 第16-19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7-19页 |
一、慢性心衰患者心脏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关系研究 | 第19-34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9-21页 |
1.1.1 病例资料 | 第19页 |
1.1.2 病例分组 | 第19页 |
1.1.3 仪器设备 | 第19页 |
1.1.4 显像剂 | 第19-20页 |
1.1.5 显像方法 | 第20页 |
1.1.6 图像质量分析 | 第20页 |
1.1.7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1.1.8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第21页 |
1.2 结果 | 第21-31页 |
1.2.1 对照组与不同心功能分级心衰组的心脏收缩同步性差异比较 | 第21-22页 |
1.2.2 有无心脏机械收缩失同步患者间差异比较 | 第22-23页 |
1.2.3 不同心功能分级CHF患者中失同步者所占比例 | 第23页 |
1.2.4 心脏收缩失同步与心肌血流灌注之间的相关性 | 第23-31页 |
1.3 讨论 | 第31-33页 |
1.4 小结 | 第33-34页 |
二、GSMPI在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预测术后反应性中的价值研究 | 第34-42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34-36页 |
2.1.1 病例资料 | 第34-35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35页 |
2.1.3 显像剂 | 第35页 |
2.1.4 显像方法 | 第35页 |
2.1.5 图像质量评价 | 第35页 |
2.1.6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2.1.7 统计学分析 | 第36页 |
2.2 结果 | 第36-39页 |
2.2.1 有效组及无效组GSMPI各项参数间差异 | 第36-37页 |
2.2.2 左室内最迟收缩部位统计 | 第37-39页 |
2.3 讨论 | 第39-41页 |
2.4 小结 | 第41-42页 |
三、不同病因的心衰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差异研究 | 第42-51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42-44页 |
3.1.1 病例资料 | 第42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42页 |
3.1.3 显像剂 | 第42-43页 |
3.1.4 显像方法 | 第43页 |
3.1.5 图像质量分析 | 第43页 |
3.1.6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3.1.7 统计学分析 | 第43-44页 |
3.2 结果 | 第44-48页 |
3.2.1 ICM组与DCM组各项功能参数对比分析 | 第44页 |
3.2.2 ICM组与DCM组延迟色阶在心室内的分布特点对比分析 | 第44-48页 |
3.3 讨论 | 第48-50页 |
3.4 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9-60页 |
综述 | 第60-70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