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1 噬菌体展示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1.1 丝状噬菌体结构和生活史 | 第13-15页 |
1.1.2 噬菌体文库的构建 | 第15-16页 |
1.1.3 淘筛 | 第16-17页 |
1.1.4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2 猪圆环病毒2型(PCV2)研究概况 | 第19-24页 |
1.2.1 PCV2遗传型和抗性 | 第19-20页 |
1.2.2 易感类群和传播途径 | 第20页 |
1.2.3 病毒生活史及致病机制 | 第20页 |
1.2.4 PCVAD | 第20-21页 |
1.2.5 PCV2衣壳蛋白Cap | 第21-22页 |
1.2.6 目前可以使用的商业化疫苗 | 第22-23页 |
1.2.7 试验性PCV2疫苗 | 第23-24页 |
1.2.8 病毒样颗粒(VLP)疫苗 | 第24页 |
1.3 纳米抗体及其在诊断上的应用 | 第24-2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试验研究 | 第27-61页 |
第二章 噬菌粒载体的改造及Cap的病毒样颗粒的制备 | 第27-4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27页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7页 |
2.1.3 主要溶液 | 第27-28页 |
2.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8页 |
2.2 方法 | 第28-36页 |
2.2.1 pCANTAB5E-linker载体的构建 | 第28-30页 |
2.2.2 pCANTAB5E-Ccdb-Cm载体的构建 | 第30-32页 |
2.2.3 pCANTAB5E-Ccdb-Cm和pCANTAB5E-Scfv克隆效率比较 | 第32页 |
2.2.4 pET32a-SUMO-Cap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33页 |
2.2.5 重组Cap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3页 |
2.2.6 重组Cap蛋白的大量表达与纯化 | 第33-34页 |
2.2.7 SUMO蛋白酶Ulp的表达与纯化 | 第34-35页 |
2.2.8 His-SUMO-Cap融合蛋白的酶切与纯化 | 第35页 |
2.2.9 Cap的病毒样颗粒的鉴定 | 第35-3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4页 |
2.3.1 pCANTAB5E-linker载体的构建 | 第36-38页 |
2.3.2 pCANTAB5E-Ccdb-Cm载体的构建 | 第38-39页 |
2.3.3 pCANTAB5E-Ccdb-Cm和pCANTAB5E-Scfv克隆效率比较 | 第39-41页 |
2.3.4 重组Cap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1页 |
2.3.5 重组Cap蛋白的纯化与浓缩 | 第41-42页 |
2.3.6 SUMO蛋白酶Ulp的表达与纯化 | 第42-43页 |
2.3.7 His-SUMO标签的去除及酶切纯化 | 第43页 |
2.3.8 Cap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43-44页 |
2.3.9 VLPs形成的鉴定 | 第44页 |
2.4 讨论 | 第44-45页 |
2.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噬菌体展示抗体库的构建和特异性抗体的筛选 | 第46-61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3.1.1 菌株与质粒 | 第46页 |
3.1.2 试验动物及疫苗 | 第46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6页 |
3.1.5 主要培养基的配置 | 第46页 |
3.2 方法 | 第46-54页 |
3.2.1 动物免疫 | 第46-47页 |
3.2.2 淋巴细胞的分离 | 第47页 |
3.2.3 淋巴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47页 |
3.2.4 VHH片段的扩增 | 第47-48页 |
3.2.5 载体和VHH片段的两步酶切 | 第48-49页 |
3.2.6 VHH抗体库的构建及鉴定 | 第49-52页 |
3.2.7 特异性抗体的淘选 | 第52-53页 |
3.2.8 Phage ELISA鉴定抗原阳性重组抗体 | 第53-5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3.3.1 淋巴细胞分离与RNA提取 | 第54-55页 |
3.3.2 VHH基因的扩增 | 第55页 |
3.3.3 载体和VHH片段的两步酶切 | 第55-56页 |
3.3.4 抗体库的构建和插入率检测 | 第56-57页 |
3.3.5 抗体库的丰度和多样性鉴定 | 第57-58页 |
3.3.6 抗体库的淘选 | 第58-59页 |
3.4 讨论 | 第59页 |
3.5 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