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动物疫情损失研究 | 第12-13页 |
1.3.2 补偿政策面临问题 | 第13-14页 |
1.3.3 补偿政策实施影响 | 第14页 |
1.3.4 补偿政策优化研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重大动物疫情 | 第17页 |
2.1.2 禽流感 | 第17-18页 |
2.2 疫情损失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外部性理论 | 第18页 |
2.2.2 公共财政理论 | 第18-19页 |
2.3 疫情损失补偿政策有效性评价基本框架 | 第19-22页 |
2.3.1 政策有效性 | 第19-20页 |
2.3.2 补偿政策有效性评价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2.3.3 补偿政策有效性评价基本框架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疫情损失补偿政策背景与实施情况 | 第22-26页 |
3.1 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状况 | 第22-23页 |
3.1.1 重大动物疫情时空发生分布状况 | 第22页 |
3.1.2 重大动物疫情造成经济损失 | 第22-23页 |
3.2 疫情损失补偿政策背景和政策目标 | 第23-24页 |
3.2.1 补偿政策背景 | 第23页 |
3.2.2 补偿政策目标 | 第23页 |
3.2.3 补偿方式和标准 | 第23-24页 |
3.3 我国疫情损失补偿政策的实施情况及问题分析 | 第24-25页 |
3.3.1 补偿范围 | 第24页 |
3.3.2 补偿强度 | 第24-25页 |
3.3.3 补偿政策执行 | 第2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疫情损失补偿政策对养殖户不安全销售行为抑制效应 | 第26-35页 |
4.1 动物疫情风险下养殖户不安全销售行为 | 第26-30页 |
4.1.1 不安全销售行为界定 | 第26页 |
4.1.2 不安全销售行为的特征描述 | 第26-30页 |
4.2 疫情损失补偿政策对养殖户不安全销售行为影响分析 | 第30-33页 |
4.2.1 Tobit模型 | 第30-31页 |
4.2.2 模型估计与结果 | 第31-33页 |
4.3 补偿政策的不安全销售行为的抑制效应分析 | 第33-3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疫情损失补偿政策对疫情申报的激励效应 | 第35-44页 |
5.1 疫情申报制度 | 第35页 |
5.2 疫情申报制度实施情况描述性分析 | 第35-37页 |
5.3 疫情损失补偿政策对疫情申报的影响分析 | 第37-42页 |
5.3.1 模型选择 | 第37-38页 |
5.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39页 |
5.3.3 模型估计与结果 | 第39-42页 |
5.4 补偿政策疫情申报的激励效应分析 | 第42-4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六章 疫情损失补偿政策对养殖户生产力的恢复效应 | 第44-50页 |
6.1 养殖户生产力的恢复指标 | 第44-45页 |
6.2 影响养殖户生产力恢复因素 | 第45-46页 |
6.3 疫情损失补偿政策对养殖户生产力的恢复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6-49页 |
6.3.1 Heckman模型 | 第46-47页 |
6.3.2 模型估计与结果 | 第47-4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0-52页 |
7.1 结论 | 第50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50-52页 |
7.2.1 补偿标准确定 | 第50-51页 |
7.2.2 补偿政策执行 | 第51页 |
7.2.3 相关配套措施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