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第二章 复合地基 | 第14-24页 |
2.1 复合地基概述 | 第14-15页 |
2.2 复合地基的计算方法 | 第15-24页 |
2.2.1 荷载计算 | 第16-17页 |
2.2.2 承载力计算 | 第17-20页 |
2.2.3 沉降计算 | 第20-22页 |
2.2.4 稳定分析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地基承载力 | 第24-32页 |
3.1 地基承载力的概念 | 第24页 |
3.2 地基承载力基本定义 | 第24-25页 |
3.2.1 地基承载力 | 第24页 |
3.2.2 地基承载力的基本值、标准值和设计值 | 第24页 |
3.2.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 第24-25页 |
3.3 地基受力特性分析 | 第25-27页 |
3.4 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3.4.1 含水量ω | 第27-28页 |
3.4.2 液限W_L和孔隙比e | 第28-29页 |
3.4.3 塑限W_P、塑性指数I_P,和液性指数I_L | 第29页 |
3.5 地基承载力的检测方法 | 第29-32页 |
3.5.1 静载荷试验 | 第30页 |
3.5.2 触探方法 | 第30-31页 |
3.5.3 标准贯入试验 | 第31页 |
3.5.4 旁压试验 | 第31页 |
3.5.5 十字板剪切试验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静载荷试验 | 第32-46页 |
4.1 国内平板载荷试验主要技术标准要点 | 第32-34页 |
4.2 试验仪器 | 第34-35页 |
4.2.1 承压板 | 第34-35页 |
4.2.2 反力装置 | 第35页 |
4.2.3 加载与量测设备 | 第35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4.4 资料整理 | 第36-42页 |
4.4.1 稳定法资料整理 | 第36-39页 |
4.4.2 沉降非稳定法(快速法)资料整理 | 第39-40页 |
4.4.3 成果应用 | 第40-42页 |
4.5 影响结果的因素 | 第42-46页 |
4.5.1 预压加载 | 第42页 |
4.5.2 加载分级 | 第42-43页 |
4.5.3 加荷速度 | 第43页 |
4.5.4 尺寸效应 | 第43页 |
4.5.5 加载方法 | 第43-46页 |
第五章 静载荷试验在灰土桩的应用 | 第46-66页 |
5.1 灰土桩简介和成桩机制 | 第46-48页 |
5.1.1 灰土桩 | 第46-47页 |
5.1.2 成桩机制 | 第47-48页 |
5.1.3 影响灰土桩质量的因素 | 第48页 |
5.2 快速法替代慢速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48-51页 |
5.2.1 从相关规范分析 | 第48-49页 |
5.2.2 从实际理论分析 | 第49页 |
5.2.3 从沉降大小与受压时间的关系分析 | 第49-50页 |
5.2.4 从曲线特性分析 | 第50-51页 |
5.3 工程实例 | 第51-56页 |
5.3.1 对比试验技术路线 | 第51页 |
5.3.2 工程概况 | 第51页 |
5.3.3 检测依据 | 第51页 |
5.3.4 测试方法 | 第51-52页 |
5.3.5 仪器设备 | 第52-53页 |
5.3.6 判定标准 | 第53页 |
5.3.7 现场静载荷试验 | 第53-55页 |
5.3.8 终止试验条件 | 第55-56页 |
5.4 试验结果 | 第56-62页 |
5.5 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建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