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就地城镇化研究--以马鞍山市博望镇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1 新型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 | 第10页 |
1.1.2 农民工流动态势与特征转变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问题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区域 | 第12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6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3 文章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6页 |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 第16-19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2 概念辨析 | 第18-19页 |
2.2 就地城镇化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2.2.1 就地城镇化的形成机制研究 | 第19-21页 |
2.2.2 就地城镇化的意义与困境研究 | 第21-22页 |
2.3 农民就业转移与迁居研究 | 第22-24页 |
2.3.1 国外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 | 第22页 |
2.3.2 国内劳动力转移研究 | 第22-23页 |
2.3.3 农村人口迁居研究 | 第23-24页 |
2.4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演变研究 | 第26-36页 |
3.1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就地城镇化 | 第26-27页 |
3.1.1 宏观制度:城乡隔离的二元制度 | 第26页 |
3.1.2 经济基础: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民转型 | 第26-27页 |
3.1.3 农民自身:农业束缚以及小农心理 | 第27页 |
3.2 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就地城镇化 | 第27-36页 |
3.2.1 国家层面:农民就地转移的可能性 | 第28-30页 |
3.2.2 地方层面:农民就地转移的可能性 | 第30-32页 |
3.2.3 个体层面:异地农民回流的必然性 | 第32-33页 |
3.2.4 农民主动就地城镇化理论框架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博望镇农民就地城镇化研究 | 第36-54页 |
4.1 农民就地转移特征 | 第36-38页 |
4.1.1 就地转移现状 | 第36-37页 |
4.1.2 就地转移意愿 | 第37-38页 |
4.2 农民就地转移的积极因素与形成机制 | 第38-46页 |
4.2.1 基础条件 | 第38-39页 |
4.2.2 根本动力 | 第39-41页 |
4.2.3 社会文化 | 第41-43页 |
4.2.4 诱导因素 | 第43-44页 |
4.2.5 外部条件 | 第44-46页 |
4.3 农民就地城镇化的阻碍因素与困境 | 第46-54页 |
4.3.1 高房价与既得利益导致就地转移不彻底 | 第46-50页 |
4.3.2 农业与服务业滞后导致潜在剩余释放慢 | 第50-51页 |
4.3.3 综合发展条件不足导致异地转移回流难 | 第51-54页 |
第五章 推进农民就地城镇策略研究 | 第54-60页 |
5.1 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关键 | 第54-55页 |
5.1.1 要素合理流动 | 第54页 |
5.1.2 合适的城镇化平台 | 第54-55页 |
5.2 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策略 | 第55-60页 |
5.2.1 产业振兴与转型升级 | 第55-56页 |
5.2.2 土地与住房制度改革 | 第56-57页 |
5.2.3 分类有序引导农民进镇 | 第57页 |
5.2.4 规划建设宜居的小城镇 | 第57-58页 |
5.2.5 户籍与社会保障改革 | 第58-60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第60-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60-61页 |
6.3 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68-70页 |
附录一:关于博望镇企业职工基本情况的调查 | 第70-74页 |
附录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