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2 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5-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页 |
2.2 自然地理特征 | 第15-17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5-16页 |
2.2.2 水系概况 | 第16页 |
2.2.3 气候特点 | 第16-17页 |
2.3 矿产资源 | 第17页 |
2.4 研究区生态环境特征 | 第17-19页 |
2.4.1 空气污染 | 第17-18页 |
2.4.2 水文干扰和水体污染 | 第18页 |
2.4.3 土地破坏 | 第18-19页 |
2.5 淮南矿业集团所属矿区基本概况 | 第19-23页 |
第三章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与实现过程 | 第23-29页 |
3.1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 第23页 |
3.2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评价方法 | 第23-25页 |
3.2.1 类比分析法 | 第23页 |
3.2.2 生态图法 | 第23-24页 |
3.2.3 层次分析法 | 第24页 |
3.2.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24页 |
3.2.5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4-25页 |
3.2.6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 第25页 |
3.2.7 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 第25页 |
3.3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实现过程 | 第25-29页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6-27页 |
3.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27页 |
3.3.3 建立评价空间 | 第27页 |
3.3.4 建立隶属度函数 | 第27-28页 |
3.3.5 综合评价 | 第28-29页 |
第四章 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指标选取与承载力估算 | 第29-55页 |
4.1 建立子系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4.1.1 构建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4.1.2 评价指标说明 | 第30页 |
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30-36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4.2.2 土地利用分类 | 第31-36页 |
4.3 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评价 | 第36-47页 |
4.3.1 基于转移矩阵的时间序列分析 | 第36-43页 |
4.3.2 土地利用类型与年产煤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4.3.3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 | 第45-46页 |
4.3.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4 水体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47-50页 |
4.5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50-55页 |
4.5.1 矿区大气环境污染因子承载力相对剩余率计算 | 第50-52页 |
4.5.2 大气环境承载力与年产煤量相关性分析 | 第52-55页 |
第五章 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 第55-60页 |
5.1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55页 |
5.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区权重 | 第55-58页 |
5.2.1 建立评价比较矩阵 | 第55-57页 |
5.2.2 权重计算 | 第57-58页 |
5.3 建立评价空间 | 第58-59页 |
5.4 模糊矩阵的建立 | 第59页 |
5.5 综合评价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基于WebGIS的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60-74页 |
6.1 系统开发目标 | 第60页 |
6.2 技术路线 | 第60页 |
6.3 系统架构 | 第60-61页 |
6.4 关键技术实现 | 第61-63页 |
6.4.1 KML(Keyhole Markup Language,Keyhole标记语言) | 第61-62页 |
6.4.2 Google Earth API | 第62-63页 |
6.5 数据处理与建库 | 第63-67页 |
6.5.1 原始数据 | 第63-64页 |
6.5.2 数据处理 | 第64-66页 |
6.5.3 数据组织与调用 | 第66-67页 |
6.6 主要功能模块 | 第67-7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论文主要工作的总结 | 第74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