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火灾的危害 | 第11页 |
1.2 ECC的产生、发展与应用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ECC常温性能 | 第13-16页 |
1.3.2 ECC高温性能 | 第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法 | 第19-35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试件设计 | 第19-22页 |
2.2.1 原材料选用 | 第19-20页 |
2.2.2 ECC配合比 | 第20-21页 |
2.2.3 试件尺寸确定 | 第21页 |
2.2.4 试件制作与养护 | 第21-22页 |
2.3 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 | 第22-27页 |
2.3.1 升温制度 | 第22-24页 |
2.3.2 立方体抗压试验 | 第24页 |
2.3.3 劈裂试验 | 第24-25页 |
2.3.4 轴心抗压试验 | 第25-26页 |
2.3.5 四点弯试验 | 第26页 |
2.3.6 单向拉伸试验 | 第26-27页 |
2.4 扫描电镜试验 | 第27页 |
2.5 压汞试验 | 第27-28页 |
2.6 热工性能试验 | 第28-31页 |
2.6.1 热常数分析 | 第28-30页 |
2.6.2 线膨胀系数测量 | 第30页 |
2.6.3 热重-差热分析 | 第30-3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第三章 ECC高温力学性能 | 第35-63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高温试验结果 | 第35-37页 |
3.2.1 高温试验现象 | 第35页 |
3.2.2 高温后试件的表面特征 | 第35-37页 |
3.2.3 高温后试件的质量损失率 | 第37页 |
3.3 ECC立方体抗压 | 第37-39页 |
3.3.1 试验现象 | 第37-38页 |
3.3.2 立方体抗压强度 | 第38-39页 |
3.3.3 相对残余立方体抗压强度与温度间的关系 | 第39页 |
3.4 ECC劈裂 | 第39-42页 |
3.4.1 试验现象 | 第39-40页 |
3.4.2 劈裂强度 | 第40-41页 |
3.4.3 相对残余劈裂强度与温度间的关系 | 第41页 |
3.4.4 劈裂变形 | 第41-42页 |
3.5 ECC轴心抗压 | 第42-51页 |
3.5.1 试验现象 | 第42页 |
3.5.2 受压应力-应变曲线 | 第42-44页 |
3.5.3 峰值应力 | 第44-45页 |
3.5.4 峰值应变 | 第45-46页 |
3.5.5 弹性模量 | 第46-47页 |
3.5.6 泊松比 | 第47-48页 |
3.5.7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方程 | 第48-51页 |
3.6 ECC四点弯 | 第51-53页 |
3.6.1 试验现象 | 第51页 |
3.6.2 荷载-挠度曲线 | 第51-53页 |
3.7 ECC单轴拉伸 | 第53-57页 |
3.7.1 试验现象 | 第53-54页 |
3.7.2 单轴拉伸强度 | 第54-55页 |
3.7.3 相对残余单轴拉伸强度与温度间的关系 | 第55页 |
3.7.4 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 第55-57页 |
3.8 SEM分析 | 第57-59页 |
3.9 压汞分析 | 第59-60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四章 ECC热工性能 | 第63-69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热常数 | 第63-65页 |
4.3 线膨胀系数 | 第65-66页 |
4.4 热重-差热分析 | 第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第五章 钢筋增强ECC约束梁高温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69-85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ABAQUS简介 | 第69-70页 |
5.3 试验概况 | 第70-71页 |
5.4 RECC梁的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第71-77页 |
5.4.1 火灾温度-时间曲线 | 第71-72页 |
5.4.2 材料的热工性能 | 第72页 |
5.4.3 ABAQUS温度场分析 | 第72-77页 |
5.5 钢筋增强ECC约束梁的高温后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77-83页 |
5.5.1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77-78页 |
5.5.2 ABAQUS高温后力学性能分析 | 第78-8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结论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