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华庆油田元284区块油藏地质概况 | 第13-42页 |
2.1 华庆油田长 63油藏概况 | 第14-15页 |
2.2 地层对比与划分 | 第15-16页 |
2.2.1 标志层确定 | 第15-16页 |
2.2.2 地层划分 | 第16页 |
2.3 构造特征 | 第16-19页 |
2.4 沉积特征 | 第19-21页 |
2.4.1 岩矿特征 | 第19页 |
2.4.2 沉积结构及韵律 | 第19页 |
2.4.3 沉积微相划分 | 第19-21页 |
2.5 砂体展布规律 | 第21-23页 |
2.6 储层非均质性 | 第23-32页 |
2.6.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24-26页 |
2.6.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26-27页 |
2.6.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27-32页 |
2.7 隔夹层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2.8 三维定量地质建模 | 第34-42页 |
2.8.1 构造模型 | 第35-36页 |
2.8.2 岩相模型 | 第36-37页 |
2.8.3 属性模型 | 第37-41页 |
2.8.4 地质建模储量计算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华庆油田元284区块水平井与直井开发特征分析 | 第42-73页 |
3.1 生产动态分析 | 第42-48页 |
3.1.1 元284区块水平井井区开发现状 | 第42-45页 |
3.1.2 元284区块直井区开发现状 | 第45-48页 |
3.2 产量递减规律 | 第48-58页 |
3.2.1 元284区块水平井产量递减规律 | 第49-53页 |
3.2.2 元284区块直井产量递减规律 | 第53-58页 |
3.3 油井见效特征 | 第58-61页 |
3.3.1 元284区块水平井见效特征 | 第59-60页 |
3.3.2 元284区块直井见效特征 | 第60-61页 |
3.4 含水变化规律及特征 | 第61-67页 |
3.4.1 元284区块水平井含水变化规律 | 第61-64页 |
3.4.2 元284区块直井含水变化规律 | 第64-67页 |
3.5 不同开发阶段含水率分布特征 | 第67-71页 |
3.5.1 元284区块水平井区含水率分布特征 | 第67-69页 |
3.5.2 元284区块直井区含水率分布特征 | 第69-71页 |
3.6 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华庆油田元284区块水驱规律开发效果评价 | 第73-85页 |
4.1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 第73-74页 |
4.2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 | 第74-75页 |
4.3 存水率 | 第75-76页 |
4.4 水驱指数 | 第76-78页 |
4.5 体积波及系数 | 第78-79页 |
4.6 可采储量 | 第79-85页 |
第五章 数值模拟技术预测采收率 | 第85-93页 |
5.1 油藏数值模拟模型 | 第85-86页 |
5.1.1 三维油藏模型建立 | 第85-86页 |
5.1.2 生产数据整理 | 第86页 |
5.2 油田开发生产历史拟合 | 第86-91页 |
5.2.1 模型初始化和拟合调参原则: | 第86-87页 |
5.2.2 储量拟合 | 第87页 |
5.2.3 生产动态数据拟合 | 第87-91页 |
5.3 采收率预测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第93-94页 |
6.1 结论 | 第93页 |
6.2 建议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