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1.1 项目来源及目的意义 | 第7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7页 |
1.3 完成的工作量 | 第7-9页 |
第二章 油田地质特征 | 第9-18页 |
2.1 油田概况 | 第9页 |
2.2 勘探开发简况 | 第9-12页 |
2.2.1 勘探及储量申报简况 | 第9-10页 |
2.2.2 开发概况 | 第10-11页 |
2.2.3 不同开采方式油藏开发状况 | 第11-12页 |
2.3 油藏特征 | 第12-18页 |
2.3.1 地层简况 | 第12-13页 |
2.3.2 构造特征 | 第13-14页 |
2.3.3 储层特征 | 第14-15页 |
2.3.4 油藏特征 | 第15-18页 |
第三章 储量分类及评价 | 第18-22页 |
3.1 储量分类原则 | 第18-19页 |
3.2 探明已开发储量 | 第19页 |
3.3 探明未开发储量 | 第19-20页 |
3.4 各开发单元储量动用状况 | 第20-22页 |
第四章 川口油田开发潜力分析 | 第22-86页 |
4.1 已开发老区老井的生产潜力(趋势)分析 | 第22-55页 |
4.1.1 川46井区 | 第22-29页 |
4.1.2 川72井区 | 第29-31页 |
4.1.3 川108井区 | 第31-36页 |
4.1.4 偏桥注水区 | 第36-42页 |
4.1.5 阳台山开发区 | 第42-50页 |
4.1.6 中部区 | 第50-55页 |
4.2 各开发单元可采储量计算(动态法) | 第55-72页 |
4.2.1 川46井区 | 第56-61页 |
4.2.2 川72井区 | 第61-64页 |
4.2.3 川108井区 | 第64-66页 |
4.2.4 偏桥注水区 | 第66-68页 |
4.2.5 阳台山区 | 第68-70页 |
4.2.6 中部区 | 第70-72页 |
4.2.7 川口油田可采储量计算结果汇总 | 第72页 |
4.3 注水开发单元产水量分析及预测 | 第72-81页 |
4.3.1 偏桥注水区 | 第72-76页 |
4.3.2 川46井区 | 第76-78页 |
4.3.3 川108井区 | 第78-80页 |
4.3.4 对注水开发单元水产量分析及预测结果的认识 | 第80-81页 |
4.4 川口油田已动用储量区开发潜力分析 | 第81-83页 |
4.4.1 调整开采方式,增加可采储量 | 第81-82页 |
4.4.2 增产工艺措施效果潜力分析 | 第82-83页 |
4.4.3 提高注水效果,增加单井产量 | 第83页 |
4.5 探明未动用储量开发潜力分析 | 第83-84页 |
4.5.1 未射孔层位潜力分析 | 第83-84页 |
4.5.2 局部加密井潜力 | 第84页 |
4.6 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开发对策及建议 | 第86-92页 |
5.1 开发对策 | 第86-90页 |
5.2 建议 | 第90-92页 |
结论及认识 | 第92-9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