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美学论文--美学理论论文

和合之美--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美学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导论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美学视界第13-29页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3-17页
        一 如何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人格观念第13-14页
        二 先秦儒家人格的理想形态如何发生第14-15页
        三 如何看待先秦儒家人格理想的落实第15-16页
        四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境界归于何处第16-17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7-25页
        一 立足于人性的研究视角第17-22页
        二 立足于文化的研究视角第22-24页
        三 立足于生活世界的研究视角第24-25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5-29页
        一 研究思路第25-26页
        二 研究内容第26-27页
        三 研究方法第27-29页
第一章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人格”解读第29-39页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的“身体”涵义第31-35页
        一 形体之身的姿态第31-33页
        二 德性之体的涵养第33-35页
    第二节 儒家理想人格的“力行”特征第35-39页
        一 行“仁”的内在特征第36-37页
        二 行“礼”的外化表现第37-39页
第二章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理论前提:天人和合第39-59页
    第一节 天道观念的基础形态:生意至气象的衍化第41-47页
        一 天命至天道第41-43页
        二 天道的生意第43-47页
    第二节 人道观念的基本思路:天生向人成的展开第47-52页
        一 道不远人第48-49页
        二 天生人成第49-51页
        三 天人交际第51-52页
    第三节 天、人的和合:天命到人格的转化第52-59页
        一 天、人关系的“合”与“和”第52-54页
        二 人性与天道的交接第54-56页
        三 天命神性向人格精神的转化第56-59页
第三章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展开:身心和合第59-81页
    第一节 先秦儒家之“身”的界说第61-66页
        一 生理性意义的“身”第61-64页
        二 道德性意义的“身”第64-66页
    第二节 先秦儒家之“心”的视角第66-71页
        一 道德之“心”第68-69页
        二 知道之“心”第69-70页
        三 持志之“心”第70-71页
    第三节 身心和合的“气”化思路第71-78页
        一 身、心之合:气的流行第74-76页
        二 身、心之和:气的化行第76-78页
    第四节 身心和合的理想状态:形生神俱第78-81页
第四章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美学实现:知情合一第81-105页
    第一节 儒家人格世界的支点:知与情的架构第81-86页
        一 广博之知第82-84页
        二 纯粹之情第84-86页
    第二节 儒家人格意义的开启:“仁之方”的启示第86-88页
    第三节 儒家人格理想的境界形态:“大人”之大第88-93页
        一 孔子的“君子-大人”范型第89-90页
        二 孟子的“大丈夫”气象第90-91页
        三 荀子的“大儒”理想第91-93页
    第四节 儒家人格意象的生成:内充与外铄第93-105页
        一 内充之气:内养与内治的生命气象第93-96页
        二 外铄之象:仁者之乐的人格意象第96-105页
第五章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美学归宿:和合之美第105-130页
    第一节 道德情感的美学探源:孔子的道德与审美第105-114页
        —道德情感的原初生成:由神本向人本的转化第106-107页
        二 孔子思想中道德情感的审美特征第107-108页
        三 从《论语》看孔子的道德情感第108-112页
        四道德情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阐发:人品与艺品第112-114页
    第二节 人格境界的美学之思:境域化思维的启示第114-119页
        一 人格境界的构成识度第114-115页
        二 人格境界的审美实现第115-117页
        三 人格境界的时中之美第117-118页
        四 人格境界的道德与审美第118-119页
    第三节 理想人格的美学归宿第119-130页
        一 先秦“和合之美”思想的观念溯源第119-125页
        二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和合之美”第125-130页
结语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困限与启示第130-138页
    第一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理论困限第130-136页
        一 天命向人格精神转化的不彻底性第130-132页
        二 抑形身而扬德心的思想倾向性第132-133页
        三 成“仁”对成“人”的涵盖性第133-136页
    第二节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当代启示第136-138页
中外文参考文献第138-144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软件定义网络(SDN)数据平面带状态转发技术研究
下一篇:4,4-联吡啶和DABCO的氧化物的合成、结构及介电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