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19页 |
1.1.1 互联网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0-11页 |
1.1.2 新型互联网新体系结构代表性成果 | 第11-15页 |
1.1.3 软件定义网络SDN | 第15-19页 |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 论文的创新与贡献 | 第21页 |
1.4 论文各章内容安排 | 第21-23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分析 | 第23-38页 |
2.1 本章引论 | 第23页 |
2.2 早期可编程数据平面 | 第23-27页 |
2.2.1 For CES | 第23-26页 |
2.2.2 主动网络 | 第26-27页 |
2.3 Open Flow协议及其演进 | 第27-34页 |
2.3.1 Open Flow协议 | 第27-31页 |
2.3.2 Open Flow+ | 第31-33页 |
2.3.3 TTP | 第33页 |
2.3.4 Open Flow协议其它改进研究 | 第33-34页 |
2.4 其它数据平面技术 | 第34-37页 |
2.4.1 NFV | 第34-35页 |
2.4.2 POF | 第35页 |
2.4.3 P4 | 第35-36页 |
2.4.4 Labelcast | 第36页 |
2.4.5 基于Middlebox改进思路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一种数据平面带状态转发技术SDPA | 第38-55页 |
3.1 本章引论 | 第38页 |
3.2 SDN数据平面转发抽象模型 | 第38-42页 |
3.2.1 SDN数据平面转发抽象模型 | 第39-40页 |
3.2.2 抽象模型的实例化 | 第40-42页 |
3.3 数据平面带状态转发抽象范式SFA | 第42-44页 |
3.4 数据平面带状态转发抽象架构SDPA | 第44-53页 |
3.4.1 SDPA整体架构 | 第44-45页 |
3.4.2 协处理模块FP | 第45-46页 |
3.4.3 状态表ST,状态转移表STT和动作表AT | 第46-47页 |
3.4.4 指令集 | 第47-48页 |
3.4.5 API | 第48-53页 |
3.5 SDPA交换机抽象架构 | 第53-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SDPA软件实现和一种动态可配置硬件平台 | 第55-83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55页 |
4.2 SDPA软件实现及其应用 | 第55-64页 |
4.2.1 开发平台简介 | 第55-56页 |
4.2.2 SDPA API设计 | 第56-57页 |
4.2.3 SDPA架构下带状态防火墙实现 | 第57-63页 |
4.2.4 SDPA架构下NAT实现 | 第63页 |
4.2.5 SDPA架构下DNS反射攻击防御实现 | 第63-64页 |
4.3 基于SDPA架构的动态可配置硬件及其应用 | 第64-75页 |
4.3.1 Onet Card硬件简介 | 第65-69页 |
4.3.2 SDPA动态可配置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 | 第69-71页 |
4.3.3 主要技术挑战和创新解决办法 | 第71-74页 |
4.3.4 硬件平台的网络功能动态配置 | 第74页 |
4.3.5 硬件网络功能链 | 第74-75页 |
4.4 实验与评估 | 第75-81页 |
4.4.1 实验环境 | 第75-76页 |
4.4.2 性能评估 | 第76-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基于动态可配置硬件和 NFV 结合支持网络功能的架构HiPPA | 第83-100页 |
5.1 本章引论 | 第83页 |
5.2 NFV实现方式 | 第83-85页 |
5.3 HIPPA设计与实现 | 第85-93页 |
5.3.1 Hi PPA架构设计 | 第85-86页 |
5.3.2 Hi PPA架构下支持网络功能的方式 | 第86页 |
5.3.3 Hi PPA编排机制设计 | 第86-88页 |
5.3.4 Hi PPA API | 第88-93页 |
5.4 HIPPA架构下数据平面资源调度与业务编排 | 第93-96页 |
5.4.1 数据平面资源建模 | 第93-94页 |
5.4.2 基于数据平面资源感知的网络功能实例初始化 | 第94-95页 |
5.4.3 硬件资源池和硬件网络功能迁移 | 第95-96页 |
5.4.4 业务链编排调度算法 | 第96页 |
5.5 实验与评估 | 第96-9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6章 结论与工作展望 | 第100-102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00-101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