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 2 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 2.1 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治疗理论 | 第21页 |
| 2.2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 2.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5页 |
| 3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现状 | 第25-33页 |
| 3.1 初中生物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模式 | 第25-28页 |
| 3.2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实践近况 | 第28-33页 |
| 4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实施 | 第33-51页 |
| 4.1 “非指导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 第33-40页 |
| 4.2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 第40-43页 |
| 4.3 初中生物“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 | 第43-48页 |
| 4.4 初中生物“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 | 第48-51页 |
| 5 初中生物“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实施的注意问题 | 第51-59页 |
| 5.1 转变师生之间的传统关系 | 第51页 |
| 5.2 合理安排活动步骤 | 第51-55页 |
| 5.3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第55-59页 |
| 6 初中生物“非指导性”教学活动实践效果和及评价 | 第59-63页 |
| 6.1 初中生物“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 第59-62页 |
| 6.2 初中生物课堂“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不足 | 第62-63页 |
| 7 结束语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附录一 | 第67-69页 |
| 附录二 | 第69-71页 |
| 附录三 | 第71-73页 |
| 附录四 | 第73-75页 |
| 作者简历 | 第75-7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