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7-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5.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5.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2 虚无主义的理论概述 | 第12-16页 |
2.1 虚无主义的来源 | 第12-13页 |
2.2 虚无主义的哲学发展轨迹 | 第13-1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3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理论家对虚无主义的演绎 | 第16-24页 |
3.1 虚无主义在俄罗斯的滋生 | 第16-20页 |
3.1.1 19世纪虚无主义在俄罗斯滋生的“土壤” | 第16-18页 |
3.1.2 恰达耶夫——对现实存在的否定 | 第18-20页 |
3.2 虚无主义在俄罗斯的发展 | 第20-23页 |
3.2.1 巴枯宁——否定与破坏是创造性的表现 | 第20-21页 |
3.2.2 赫尔岑——虚无主义走向理性的改变 | 第21-22页 |
3.2.3 皮萨列夫——虚无主义走向革命与暴动 | 第22-2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4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 | 第24-43页 |
4.1 虚无与盲目:“子辈”集群 | 第24-29页 |
4.1.1 温柔的“子辈” | 第24-26页 |
4.1.2 激进的“子辈” | 第26-29页 |
4.2 虚无与实践:“新人”集群 | 第29-35页 |
4.2.1 “革命卫士”英沙罗夫 | 第29-31页 |
4.2.2 到民间去的“新人” | 第31-33页 |
4.2.3 合理利己主义“新人” | 第33-35页 |
4.3 虚无与僭越:“超人”集群 | 第35-38页 |
4.4 虚无与终极:“群魔”集群 | 第38-42页 |
4.4.1 阴谋家彼得·韦尔霍文斯基 | 第39-40页 |
4.4.2 精神领袖斯塔夫罗金·弗谢沃洛多维奇 | 第40-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