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8-37页 |
1.1 发光二极管(LED)发展简介 | 第18-19页 |
1.2 白光LED的优点 | 第19-21页 |
1.3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 第21-23页 |
1.3.1 三基色芯片组合LED | 第21-22页 |
1.3.2 三基色荧光粉与紫外芯片的组合 | 第22页 |
1.3.3 蓝光LED芯片与黄色荧光粉 | 第22-23页 |
1.4 稀土荧光粉的发光机制 | 第23-24页 |
1.4.1 荧光粉的组成 | 第23页 |
1.4.2 荧光粉的发光机理 | 第23-24页 |
1.5 LED用单基质白光荧光粉的发展现状 | 第24-36页 |
1.5.1 单一激活剂体系 | 第25-28页 |
1.5.2 多激活剂体系 | 第28-29页 |
1.5.3 能量转移实现白光发射 | 第29-34页 |
1.5.4 单一相白光LED用荧光粉 | 第34-36页 |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6-37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36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2. 实验研究方法及理论分析 | 第37-42页 |
2.1 实验仪器及原料 | 第37-38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2.1.2 实验原料 | 第37-38页 |
2.2 样品制备方法 | 第38-40页 |
2.2.1 高温固相法 | 第38页 |
2.2.2 化学共沉淀法 | 第38-39页 |
2.2.3 溶胶-凝胶法 | 第39页 |
2.2.4 溶液燃烧法 | 第39-40页 |
2.3 样品表征 | 第40-42页 |
2.3.1 X-ray衍射 | 第40-41页 |
2.3.2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分析 | 第41页 |
2.3.3 漫反射光谱 | 第41页 |
2.3.4 荧光粉寿命 | 第41-42页 |
3. 碱金属取代对荧光粉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42-45页 |
3.1 样品制备 | 第42-43页 |
3.2 碱金属取代对荧光粉样品结构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 碱金属取代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44页 |
3.4 结论 | 第44-45页 |
4. 碱土金属取代对荧光粉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45-82页 |
4.1 LiSr_(3.98-x)Mg_x(BO_3)_3:0.02Eu~(2+)荧光粉 | 第45-47页 |
4.1.1 样品的制备 | 第45页 |
4.1.2 表征 | 第45-46页 |
4.1.3 结果与讨论 | 第46-47页 |
4.1.4 结论 | 第47页 |
4.2 LiSr_(4-x-y)Ca_x(BO_3)_3:yEu~(2+)荧光粉的研究 | 第47-65页 |
4.2.1 样品的制备 | 第47-48页 |
4.2.2 表征 | 第48-49页 |
4.2.3 Ca~(2+)离子的引入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49-52页 |
4.2.4 Ca~(2+)离子的引入对漫反射光谱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5 Ca~(2+)离子的引入对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4.2.6 Ca~(2+)离子的引入对荧光寿命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7 荧光粉中浓度猝灭机制的分析 | 第57-59页 |
4.2.8 发光性能调控原理分析 | 第59-63页 |
4.2.9 Ca~(2+)离子的引入对CIE色坐标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10 结论 | 第64-65页 |
4.3 NaSr_(4-x)Ba_x(BO_3)_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 第65-80页 |
4.3.1 引言 | 第65页 |
4.3.2 样品的制备 | 第65-66页 |
4.3.3 样品表征 | 第66-67页 |
4.3.4 Ba~(2+)离子的引入对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67-69页 |
4.3.5 Ba~(2+)离子的引入对漫反射光谱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6 Ba~(2+)离子的引入对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70-72页 |
4.3.7 Ba~(2+)离子的引入对荧光寿命的影响 | 第72-74页 |
4.3.8 荧光粉中浓度猝灭机制的分析 | 第74-75页 |
4.3.9 发光性能调控原理分析 | 第75-80页 |
4.3.10 结论 | 第80页 |
4.4 总结 | 第80-82页 |
5. 阴离子取代对荧光粉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82-97页 |
5.1 LiSr_4B_3O_((9-3x/2))N_x:Eu~(2+)荧光粉 | 第82-89页 |
5.1.1 样品的制备 | 第82-83页 |
5.1.2 表征 | 第83页 |
5.1.3 晶体结构分析 | 第83-88页 |
5.1.4 结论 | 第88-89页 |
5.2 NaSr_4B_3O_((9-3x/2))N_x:Eu~(2+)荧光粉 | 第89-96页 |
5.2.1 样品的制备 | 第89页 |
5.2.2 表征 | 第89-90页 |
5.2.3 晶体结构分析 | 第90-95页 |
5.2.4 结论 | 第95-96页 |
5.3 总结 | 第96-9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8页 |
作者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