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移动网络应用的“性能—功耗”优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2 研究问题第16-17页
        1.2.1 移动App数据下载能耗与性能优化第16页
        1.2.2 移动Web浏览的能耗与性能优化第16-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6页
        1.3.1 能耗测量及分析第18-19页
        1.3.2 能耗建模第19-21页
        1.3.3 能耗管理第21-22页
        1.3.4 网络数据传输相关优化研究第22-24页
        1.3.5 移动Web浏览优化技术第24页
        1.3.6 其他节能研究第24-26页
    1.4 研究难点与挑战第26-27页
    1.5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第27-32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27-30页
        1.5.2 文章组织结构第30-32页
第二章 基于李雅普诺夫优化框架的低功耗链路选择下载算法第32-48页
    2.1 概述第32-33页
    2.2 基于Lyapunov优化框架的低功耗链路选择下载算法第33-37页
        2.2.1 李雅普诺夫函数第33-34页
        2.2.2 稳定队列第34页
        2.2.3 网络队列的Lyapunov偏移第34-35页
        2.2.4 低功耗链路选择下载算法LLA第35-37页
    2.3 LLA实验及性能评估第37-46页
        2.3.1 硬件及软件平台第37-38页
        2.3.2 3G及WiFi状态机第38-40页
        2.3.3 信号强度与下载速度第40-41页
        2.3.4 Android WiFi链路策略第41-42页
        2.3.5 LLA实验部署及各模块说明第42-44页
        2.3.6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4-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基于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的能耗感知下载模型第48-66页
    3.1 概述第48-49页
    3.2 基于MDP的能耗感知下载模型第49-55页
        3.2.1 MDP原理第49-50页
        3.2.2 值函数第50-51页
        3.2.3 动态规划第51-53页
        3.2.4 基于MDP的能耗感知下载模型EDM第53-55页
    3.3 EDM实验及性能评估第55-63页
        3.3.1 基础功耗分析第55-56页
        3.3.2 LTE功耗状态分析第56-58页
        3.3.3 LTE信号强度与用户体验的关系第58-59页
        3.3.4 构建模型第59-61页
        3.3.5 模型部署及评估第61-63页
    3.4 本章小结第63-66页
第四章 基于SVM的移动Web浏览优化模型第66-88页
    4.1 概述第66-68页
    4.2 移动浏览器工作原理第68-72页
        4.2.1 Chromium架构第68-69页
        4.2.2 Web渲染过程第69-70页
        4.2.3 移动Web浏览能耗问题第70-72页
    4.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Web浏览优化模型第72-78页
        4.3.1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第73-74页
        4.3.2 特征获取第74-76页
        4.3.3 训练预测器第76-77页
        4.3.4 运行部署第77页
        4.3.5 实例第77-78页
    4.4 SVM模型实验评估第78-87页
        4.4.1 硬件及软件平台第78-79页
        4.4.2 实验评估方法第79页
        4.4.3 决策树和SVM比较第79-80页
        4.4.4 WS对比实验第80-85页
        4.4.5 基于网络环境的CPU配置预测模型第85-87页
    4.5 结论第87-88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8-94页
    5.1 研究内容与成果第88-90页
    5.2 研究工作展望第90-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6页
致谢第106-10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8-110页
作者简介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酚A对雄激素调节小鼠焦虑和抑郁行为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粪便分子生物学的小麂个体识别及家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