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内文献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文献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公正观和公正观的理论借鉴 | 第20-29页 |
2.1 公正和公正观 | 第20-22页 |
2.1.1 公正及相关概念区别 | 第20-22页 |
2.1.2 公正观 | 第22页 |
2.2 公正观的理论渊源 | 第22-27页 |
2.2.1 罗尔斯、诺奇克的公正观 | 第22-24页 |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正观 | 第24-25页 |
2.2.3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公正的探索 | 第25-27页 |
2.3 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大学生公正观养成的现实意义 | 第29-33页 |
3.1 大学生公正观的养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9-30页 |
3.2 大学生公正观的养成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 第30-31页 |
3.3 大学生公正观的养成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 第31-32页 |
3.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大学生公正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51页 |
4.1 问卷调查设计说明 | 第33页 |
4.2 大学生公正观所存在的问题 | 第33-40页 |
4.2.1 大学生对公正的理解模糊 | 第33-34页 |
4.2.2 大学生对公正的满意度较低 | 第34-36页 |
4.2.3 大学生的公正行为能力不足 | 第36-38页 |
4.2.4 大学生的公正取向存在误区 | 第38-40页 |
4.3 大学生公正观养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0页 |
4.3.1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公正观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2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公正观的影响 | 第42-45页 |
4.3.3 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公正观的影响 | 第45-49页 |
4.3.4 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公正观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促进大学生公正观养成的路径选择 | 第51-63页 |
5.1 发挥社会教育的关键作用 | 第51-53页 |
5.1.1 注重公正观教育的生活化 | 第51-52页 |
5.1.2 营造公正观养成的社会环境 | 第52页 |
5.1.3 发挥大众传媒对公正意识的引领作用 | 第52-53页 |
5.2 发挥政府政策的主导作用 | 第53-54页 |
5.2.1 政府为社会公平提供制度保障 | 第53页 |
5.2.2 政府为社会公正提供法治保障 | 第53-54页 |
5.3 发挥学校教育的中心作用 | 第54-59页 |
5.3.1 将“三位一体”的公平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 第54-56页 |
5.3.2 提升教师的公正品质 | 第56-57页 |
5.3.3 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善用多种教学方法 | 第57-58页 |
5.3.4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孕育良好的公正氛围 | 第58-59页 |
5.4 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 第59-60页 |
5.4.1 家庭教育要善用正确的方式方法 | 第59页 |
5.4.2 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德育教育 | 第59-60页 |
5.5 发挥大学生自身的重要作用 | 第60-62页 |
5.5.1 大学生要提高自我教育水平 | 第60-61页 |
5.5.2 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公正相关知识 | 第61页 |
5.5.3 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 第61-62页 |
5.6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