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生“区域认知”培养研究--以“必修3”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8-21页 |
2 区域认知素养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地理核心素养 | 第21-22页 |
2.1.2 区域认知素养 | 第22页 |
2.2 区域认知素养构成要素 | 第22-29页 |
2.2.1 区域认识 | 第23-24页 |
2.2.2 区域认知方法 | 第24-25页 |
2.2.3 区域认知能力 | 第25-26页 |
2.2.4 区域观 | 第26-28页 |
2.2.5 区域认知素养的具体表现 | 第28-29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2.3.1 地理科学理论 | 第29页 |
2.3.2 地理课程与教学理论 | 第29页 |
2.3.3 认知学习理论 | 第29页 |
2.3.4 发展学习理论 | 第29-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3 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原则与策略 | 第31-43页 |
3.1 培养原则 | 第31-33页 |
3.1.1 面向全体性原则 | 第31-32页 |
3.1.2 循序渐进原则 | 第32页 |
3.1.3 连续性与阶段性原则 | 第32-33页 |
3.1.4 主体性原则 | 第33页 |
3.2 培养策略 | 第33-42页 |
3.2.1 认识区域的策略 | 第33-36页 |
3.2.2 发展区域地理综合思维的策略 | 第36-37页 |
3.2.3 增强区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 第37-40页 |
3.2.4 培养区域人地观的策略 | 第40-42页 |
3.3 小结 | 第42-43页 |
4 区域地理课堂观察量表构建 | 第43-48页 |
4.1 构建原则 | 第43页 |
4.1.1 系统性原则 | 第43页 |
4.1.2 操作性原则 | 第43页 |
4.2 构建依据 | 第43-44页 |
4.2.1 地理新课程标准 | 第43-44页 |
4.2.2 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需求 | 第44页 |
4.3 观察诊断量表体系构建 | 第44-47页 |
4.3.1 课堂观察诊断指标构建 | 第44-45页 |
4.3.2 课堂诊断水平层次说明 | 第45-47页 |
4.3.3 课堂观察量表使用说明 | 第47页 |
4.4 小结 | 第47-48页 |
5 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审视 | 第48-56页 |
5.1 研究案例选取 | 第48页 |
5.2 课堂观察诊断结果 | 第48-55页 |
5.2.1 统计数据处理 | 第49-50页 |
5.2.2 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50-55页 |
5.3 小结 | 第55-56页 |
6 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地理教学优化建议 | 第56-61页 |
6.1 完善、深化区域认识 | 第56-57页 |
6.1.1 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完善区域认识 | 第56页 |
6.1.2 挖掘系统地理原理,深化区域认识 | 第56-57页 |
6.2 加强区域分析方法引导与迁移 | 第57-58页 |
6.2.1 解读课程标准,有效提炼一般步骤 | 第57页 |
6.2.2 拓展乡土素材,促进运用与迁移 | 第57-58页 |
6.3 突出区域事项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 第58-59页 |
6.3.1 落实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 第58页 |
6.3.2 以问题为线索,立足问题解决 | 第58-59页 |
6.4 加强区域观念渗透 | 第59-60页 |
6.4.1 分析教材,挖掘区域思想观念 | 第59-60页 |
6.4.2 结合内容,及时引导与强化 | 第60页 |
6.5 小结 | 第60-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61-62页 |
7.2 不足之处 | 第62页 |
7.3 前景展望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