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氨基甲酸乙酯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1.1 氨基甲酸乙酯的概述 | 第9-10页 |
1.1.2 氨基甲酸乙酯的致癌机理 | 第10-11页 |
1.1.3 食品及酒精饮料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理 | 第11-13页 |
1.2 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的进展 | 第13-19页 |
1.2.1 气相色谱法 | 第13页 |
1.2.2 气相色谱-质谱法 | 第13-15页 |
1.2.3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第15-16页 |
1.2.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第16页 |
1.2.5 高效液相-荧光法 | 第16-17页 |
1.2.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 第17页 |
1.2.7 核磁共振光谱-偏最小二乘法 | 第17页 |
1.2.8 薄层色谱法 | 第17-18页 |
1.2.9 其他检测手段 | 第18-19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9页 |
1.3.2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基于银纳米星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质测定白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 | 第20-27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3页 |
2.2.1 仪器 | 第21页 |
2.2.2 试剂 | 第21-22页 |
2.2.3 AgNSs、Ag NPs、Au NSs、Au NPs的合成 | 第22页 |
2.2.4 基于氨基甲酸乙酯的拉曼信号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26页 |
2.3.1 AgNSs的表征 | 第23-24页 |
2.3.2 氨基甲酸乙酯在AgNSs基质上的SERS活性 | 第24-25页 |
2.3.3 酒精饮料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分析测定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氨基甲酸乙酯与 3,4,6-三苄氧基-D-葡萄烯糖的反应及其分析应用研究 | 第27-35页 |
3.1 引言 | 第27-2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3.2.1 试剂 | 第28页 |
3.2.2 仪器 | 第28页 |
3.2.3 2,3-不饱和糖苷的制备 | 第28-29页 |
3.2.4 HPLC条件 | 第29页 |
3.2.5 HPLC中样品的处理 | 第2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3.3.1 2,3-不饱和糖苷的表征及性质 | 第29-30页 |
3.3.2 2,3-不饱和糖苷与 3,4,6-三苄氧基-D-葡萄烯糖的荧光性质 | 第30-31页 |
3.3.3 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4 2,3-不饱和糖苷的荧光强度与氨基甲酸乙酯浓度的线性关系及检出限 | 第33页 |
3.3.5 HPLC法测定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氨基甲酸乙酯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 第35-46页 |
4.1 引言 | 第35-3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4.2.1 试剂 | 第36-37页 |
4.2.2 仪器 | 第37页 |
4.2.3 氨基甲酸乙酯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 第3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4.3.1 氨基甲酸乙酯的电化学性质 | 第37-38页 |
4.3.2 模板分子洗脱条件的考察 | 第38-39页 |
4.3.3 洗脱时间对模板分子去除的影响 | 第39页 |
4.3.4 氨基甲酸乙酯传感器制作过程中电化学性能的变化 | 第39-41页 |
4.3.5 模板分子的体积对氨基甲酸乙酯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6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42页 |
4.3.7 氨基甲酸乙酯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 第42-43页 |
4.3.8 氨基甲酸乙酯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43-44页 |
4.3.9 酒样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分析测定 | 第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