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平衡计分卡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2 绩效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9-22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1 平衡计分卡理论 | 第22-24页 |
2.1.1 平衡计分卡主要内容 | 第22页 |
2.1.2 平衡计分卡的平衡观 | 第22-23页 |
2.1.3 平衡计分卡的战略观 | 第23-24页 |
2.2 绩效管理理论 | 第24-28页 |
2.2.1 绩效管理概念 | 第24-25页 |
2.2.2 绩效管理系统 | 第25-27页 |
2.2.3 绩效管理工具 | 第27-28页 |
2.3 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 | 第28-30页 |
3 QY企业销售员工绩效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36页 |
3.1 QY企业概况 | 第30-31页 |
3.1.1 企业简介 | 第30页 |
3.1.2 组织结构 | 第30-31页 |
3.2 QY企业销售员工绩效评价现状 | 第31-32页 |
3.2.1 评价内容现状 | 第31页 |
3.2.2 评价方法现状 | 第31页 |
3.2.3 评价实施现状 | 第31-32页 |
3.2.4 评价反馈现状 | 第32页 |
3.3 QY企业现行销售员工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3.4 QY企业销售员工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3.5 企业引入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第34-36页 |
4 运用平衡计分卡设计QY企业销售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6-58页 |
4.1 战略目标 | 第36-41页 |
4.1.1 战略环境分析 | 第36-38页 |
4.1.2 战略目标分解 | 第38-41页 |
4.1.3 构建战略地图 | 第41页 |
4.2 绩效指标设计 | 第41-46页 |
4.2.1 绩效指标设计遵循的原则 | 第41-42页 |
4.2.2 财务维度指标设计 | 第42-43页 |
4.2.3 客户维度指标设计 | 第43-44页 |
4.2.4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设计 | 第44页 |
4.2.5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设计 | 第44-46页 |
4.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6-50页 |
4.3.1 层次分析法概念及原理 | 第46-47页 |
4.3.2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50页 |
4.4 绩效评价指标的计算及评价标准 | 第50-54页 |
4.4.1 财务维度指标的计算及评价标准 | 第50-51页 |
4.4.2 客户维度指标的计算及评价标准 | 第51-52页 |
4.4.3 内部流程维度指标的计算及评价标准 | 第52-53页 |
4.4.4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的计算及评价标准 | 第53-54页 |
4.4.5 总分数计算 | 第54页 |
4.5 QY企业销售员工绩效评价方案设计 | 第54-56页 |
4.5.1 建立绩效评价组织 | 第55页 |
4.5.2 设置绩效评价周期 | 第55页 |
4.5.3 加强评价期内沟通指导 | 第55页 |
4.5.4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 第55-56页 |
4.6 QY企业销售员工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保障 | 第56-58页 |
4.6.1 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 | 第56页 |
4.6.2 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 第56页 |
4.6.3 营造企业的绩效沟通 | 第56-57页 |
4.6.4 加强绩效管理技能培训 | 第57-58页 |
5 平衡计分卡销售员工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 | 第58-80页 |
5.1 平衡计分卡系统概述 | 第58-59页 |
5.2 平衡计分卡销售员工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分析 | 第59-60页 |
5.3 平衡计分卡销售员工绩效评价信息系统设计 | 第60-68页 |
5.3.1 表设计 | 第60-67页 |
5.3.2 物理模型设计 | 第67-68页 |
5.4 平衡计分卡销售员工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开发 | 第68-70页 |
5.5 平衡计分卡销售员工绩效评价信息系统运行效果 | 第70-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9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