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对象及相关名词简介 | 第9-11页 |
1. 扬琴 | 第9-11页 |
2. 移植作品 | 第11页 |
3. 改编作品 | 第11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概况与资料来源 | 第12-13页 |
(四)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一、两首扬琴移植曲对原古琴曲音乐形态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 第14-30页 |
1.1 相关名词简介及两首古琴曲的版本由来 | 第14-16页 |
1.1.1 古琴简介 | 第14-15页 |
1.1.2 古琴曲《流水》简介及版本由来 | 第15页 |
1.1.3 古琴曲《阳关三叠》简介及版本由来 | 第15-16页 |
1.2 两首古琴曲的音乐形态分析 | 第16-22页 |
1.2.1 古琴曲《流水》音乐形态分析 | 第16-19页 |
1.2.2 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形态分析 | 第19-22页 |
1.3 两首扬琴移植曲对原古琴曲音乐形态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 第22-28页 |
1.3.1 扬琴移植曲《流水》对原古琴曲音乐形态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 第22-25页 |
1.3.2 扬琴移植曲《阳关三叠》对原古琴曲音乐形态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 第25-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二、两首扬琴移植曲对古琴演奏技巧的模仿与借鉴 | 第30-45页 |
2.1 扬琴移植曲《流水》对古琴演奏技巧的模仿与借鉴 | 第30-38页 |
2.1.1 对古琴三种特色音响的模仿 | 第30-34页 |
2.1.1.1 扬琴以单竹、八度齐竹技巧对古琴散音音响的模仿 | 第31-32页 |
2.1.1.2 扬琴以单竹和单轮竹技巧对古琴按音音响的模仿 | 第32-33页 |
2.1.1.3 扬琴以反竹和双弹轮技巧对古琴泛音音响的模仿 | 第33-34页 |
2.1.2 对古琴特色演奏技巧的借鉴 | 第34-38页 |
2.1.2.1 对古琴“滚、拂”技巧的借鉴 | 第34-36页 |
2.1.2.2 对古琴“吟、猱、绰、注”技巧的借鉴 | 第36-37页 |
2.1.2.3 对古琴“上、下”技巧的借鉴 | 第37页 |
2.1.2.4 对古琴“退、复”技巧的借鉴 | 第37-38页 |
2.2 扬琴移植曲《阳关三叠》对古琴演奏技巧的模仿与借鉴 | 第38-43页 |
2.2.1 对古琴三种特色音响的模仿 | 第38-41页 |
2.2.1.1 扬琴以泛音、轮竹、拨弦技巧对古琴散音音响的模仿 | 第38-40页 |
2.2.1.2 扬琴以轮竹、齐竹等技巧对古琴按音音响的模仿 | 第40-41页 |
2.2.1.3 扬琴以拨弦和勾揉技巧对古琴泛音音响的模仿 | 第41页 |
2.2.2 对古琴特色演奏技巧的借鉴 | 第41-43页 |
2.2.2.1 对古琴“撮”技巧的借鉴 | 第41-42页 |
2.2.2.2 对古琴“上、下”技巧的借鉴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三、扬琴移植古琴作品对扬琴艺术发展的意义及引发的思考 | 第45-51页 |
3.1 扬琴移植古琴作品对中国扬琴艺术发展的意义 | 第45-49页 |
3.1.1 为扬琴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范例 | 第45-46页 |
3.1.2 提高了扬琴和演奏者自身的音乐表现力 | 第46-47页 |
3.1.3 展现了扬琴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 | 第47-48页 |
3.1.4 拓宽了扬琴作品演奏的地域风格 | 第48-49页 |
3.2 由中国扬琴移植、改编作品引发的思考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