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10-16页 |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问题提出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概述 | 第16-21页 |
(一)“罗森塔尔效应”的内涵及其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启示 | 第16-17页 |
1.“罗森塔尔效应”的内涵 | 第16页 |
2.“罗森塔尔效应”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启示 | 第16-17页 |
(二)“罗森塔尔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 第17-18页 |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第17页 |
2.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原理 | 第17-18页 |
(三)“罗森塔尔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特点 | 第18-19页 |
1.期许性 | 第18页 |
2.情感性 | 第18-19页 |
3.全面性 | 第19页 |
(四)“罗森塔尔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 | 第19-21页 |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 第19页 |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 第19-20页 |
3.有利于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 第20页 |
4.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 第20-21页 |
二、“罗森塔尔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行机制 | 第21-27页 |
(一)思想品德教师期望的形成 | 第21-22页 |
1.思想品德教师期望形成的前提 | 第21页 |
2.思想品德教师期望的确立 | 第21-22页 |
(二)思想品德教师期望的传递 | 第22-23页 |
1.传递途径 | 第22页 |
2.传递策略 | 第22-23页 |
(三)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师期望的内化 | 第23-24页 |
1.内化教师传授的知识 | 第23-24页 |
2.内化教师的情感 | 第24页 |
3.内化教师的期待 | 第24页 |
(四)思想品德教师对期望的维持与调整 | 第24-26页 |
1、重视教学反馈 | 第24-25页 |
2.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第25页 |
3.不断调整期望 | 第25-26页 |
(五)思想品德教师期望的实现 | 第26-27页 |
1.认知的实现 | 第26页 |
2.情感的实现 | 第26页 |
3.意志的实现 | 第26页 |
4.行为的实现 | 第26-27页 |
三、“罗森塔尔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 第27-33页 |
(一)“罗森塔尔效应”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第27-29页 |
1.主体性原则 | 第27页 |
2.激励性原则 | 第27-28页 |
3.适度性原则 | 第28页 |
4.差异性原则 | 第28-29页 |
(二)“罗森塔尔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第29-33页 |
1.引导学生悦纳自己 | 第29页 |
2.培养学生自尊自爱 | 第29-30页 |
3.教会学生热爱生命 | 第30-31页 |
4.树立学生自强精神 | 第31页 |
5.教会学生理解与宽容 | 第31-33页 |
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罗森塔尔效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33-36页 |
(一)存在问题 | 第33-34页 |
1.教师没掌握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 | 第33页 |
2.教师对结果感到难以掌控 | 第33-34页 |
3.存在学生不接受赞扬的现象 | 第34页 |
(二)解决对策 | 第34-36页 |
1.以激励为评价原则 | 第34页 |
2.科学地看待罗森塔尔效应 | 第34-35页 |
3.温和而坚定地传递积极期待 | 第35-36页 |
结束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