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脑瘫的临床病因 | 第13页 |
1.1.2 脑瘫的类型及运动障碍的表现 | 第13-14页 |
1.2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评估现状 | 第14-18页 |
1.2.1 量表评估 | 第14-15页 |
1.2.2 运动评估技术 | 第15-18页 |
1.3 脑瘫患儿运动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9-20页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0-23页 |
第2章 运动障碍评估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41页 |
2.1 运动的产生和控制 | 第23页 |
2.2 神经肌肉控制机制 | 第23-28页 |
2.2.1 分级运动控制理论 | 第24-25页 |
2.2.2 肌肉协同理论 | 第25-28页 |
2.3 脑瘫患儿的异常运动控制机制 | 第28-29页 |
2.4 表面肌电信号概述 | 第29-30页 |
2.5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协同分析方法 | 第30-39页 |
2.5.1 表面肌电信号预处理 | 第31页 |
2.5.2 肌肉协同提取算法 | 第31-36页 |
2.5.3 肌肉协同数目确定 | 第36-37页 |
2.5.4 肌肉协同相似性分析 | 第37-38页 |
2.5.5 肌肉协同结构有效性验证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评估研究 | 第41-55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评估研究方案 | 第42-46页 |
3.2.1 实验方案及数据处理 | 第43-45页 |
3.2.2 上肢肌肉协同提取及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3.3 多任务上肢肌肉协同提取结果及分析 | 第46-50页 |
3.3.1 健康受试者 | 第46-48页 |
3.3.2 脑瘫患儿 | 第48-49页 |
3.3.3 健康儿童与脑瘫患儿对比 | 第49-50页 |
3.4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评估模型 | 第50-52页 |
3.5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评估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脑瘫患儿步态运动功能障碍评估研究 | 第55-75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步态运动功能障碍评估方案 | 第56-62页 |
4.2.1 实验方案及数据采集 | 第57-58页 |
4.2.2 步态肌肉协同提取及分析方法 | 第58-62页 |
4.3 步态肌肉协同提取结果及分析 | 第62-69页 |
4.3.1 健康成人 | 第62-64页 |
4.3.2 健康儿童 | 第64-65页 |
4.3.3 脑瘫患儿 | 第65-69页 |
4.4 步态运动功能障碍评估模型 | 第69-71页 |
4.4.1 功能性协同结构完整评估 | 第69-70页 |
4.4.2 功能性协同结构缺失评估 | 第70-71页 |
4.5 步态运动功能障碍评估结果与分析 | 第71-74页 |
4.5.1 步态运动功能障碍评估结果 | 第71页 |
4.5.2 步态运动功能评估分析 | 第71-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基于多传感器的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量化评估研究 | 第75-99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下肢粗大运动功能量表分析 | 第76-77页 |
5.3 下肢粗大运动功能行为检测方案 | 第77-90页 |
5.3.1 行为检测方法 | 第78-88页 |
5.3.2 实验方案 | 第88-90页 |
5.4 下肢粗大运动功能量化评估结果 | 第90-97页 |
5.4.1 行为检测结果 | 第90-96页 |
5.4.2 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结果 | 第96-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9-103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99-100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