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20页 |
第一章 藤黄酸接枝低分子肝素(GA-LMWH)自组装胶束的制备及表征 | 第20-38页 |
1.仪器与试药 | 第20-21页 |
1.1 仪器 | 第20页 |
1.2 试药 | 第20-21页 |
2.GA-LMWH的制备与结果 | 第21-28页 |
2.1 GA-LMWH合成总路线 | 第21页 |
2.2 藤黄酸乙二胺单酰胺的合成 | 第21页 |
2.3 藤黄酸-低分子肝素接枝物的合成 | 第21-22页 |
2.4 GA-LMWH胶束的制备 | 第22页 |
2.5 GA-LMWH胶束合成条件的单因素考察及工艺筛选 | 第22-26页 |
2.5.1 催化剂的选择 | 第22-23页 |
2.5.2 反应溶剂的选择 | 第23页 |
2.5.3 合成GA-LMWH载体的选择 | 第23-24页 |
2.5.4 合成活性中间体温度的选择 | 第24-25页 |
2.5.5 藤黄酸乙二胺单酰胺的合成中乙二胺的用量 | 第25页 |
2.5.6 反应物投料比的选择 | 第25-26页 |
2.6 单因素考察得到出的制备条件 | 第26-28页 |
3.GA-LMWH自组装胶束的表征 | 第28-37页 |
3.1 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 | 第28-29页 |
3.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29-30页 |
3.3 胶束的形态粒径与电位 | 第30-31页 |
3.4 自组装胶束临界聚集浓度的测定 | 第31-33页 |
3.4.1 自组装胶束临界聚集浓度的测定原理 | 第31-32页 |
3.4.2 临界聚集浓度的测定 | 第32页 |
3.4.3 自组装胶束的CAC值的测定结果 | 第32-33页 |
3.5 GA-LMWH取代度的测定 | 第33-37页 |
3.5.1 藤黄酸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3-35页 |
3.5.2 藤黄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页 |
3.5.3 重现性实验 | 第35-36页 |
3.5.4 藤黄酸取代度的测定 | 第36页 |
3.5.5 藤黄酸取代度的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4.讨论 | 第37页 |
5.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章 藤黄酸接枝低分子肝素自组装胶束的药动学组织分布实验 | 第38-69页 |
第一节 藤黄酸接枝低分子肝素自组装胶束的血浆稳定性 | 第38-47页 |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 第38-39页 |
1.1 仪器 | 第38页 |
1.2 试剂与药品 | 第38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38-39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39-45页 |
2.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9-43页 |
2.1.1 色谱条件 | 第39页 |
2.1.2 实验所需血浆样品的收集 | 第39页 |
2.1.3 标准曲线制备 | 第39-40页 |
2.1.4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40-42页 |
2.1.5 藤黄酸在血浆中的精密度实验 | 第42页 |
2.1.6 方法回收率实验 | 第42-43页 |
2.2 血浆稳定性试验 | 第43-45页 |
2.2.1 血浆稳定性实验步骤 | 第43-44页 |
2.2.2 统计学分析 | 第44页 |
2.2.3 血浆稳定性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二节 荧光物质标记藤黄酸接枝低分子肝素自组装胶束的制备 | 第47-54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7页 |
1.1 仪器 | 第47页 |
1.2 试剂与药品 | 第47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7-52页 |
2.1 荧光物质的选择、荧光标记GA-LMWH的原理及流程图 | 第47-49页 |
2.2.GA-LMWH-FITC合成步骤 | 第49-50页 |
2.2.1 低分子肝素的活化 | 第49页 |
2.2.2 FITC标记低分子肝素钠的制备 | 第49-50页 |
2.2.3 FITC标记GA-LMWH的合成 | 第50页 |
2.3 GA-LMWH-FITC的合成结果 | 第50-52页 |
2.3.1 GA-LMWH-FITC的红外图谱 | 第50-51页 |
2.3.2 GA-LMWH-FITC的粒径分布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第三节 藤黄酸接枝低分子肝素自组装胶束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 第54-69页 |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 第54-55页 |
1.1 仪器 | 第54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54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54-55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5-68页 |
2.1 荧光检测条件 | 第55页 |
2.2 实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55页 |
2.3 血浆样品的制备 | 第55页 |
2.3.1 空白血浆的制备 | 第55页 |
2.3.2 含荧光胶束的血浆样品制备 | 第55页 |
2.3.3 给药后血浆样品的制备 | 第55页 |
2.4 组织样品的制备 | 第55-56页 |
2.4.1 空白组织样品的制备 | 第55-56页 |
2.4.2 含荧光胶束组织样品的制备 | 第56页 |
2.4.3 给药小鼠的组织处理 | 第56页 |
2.5 血浆及各组织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6-59页 |
2.6 精密度实验 | 第59页 |
2.7 相对回收率实验 | 第59页 |
2.8 稳定性实验 | 第59-62页 |
2.9 给药方法与生物样品的采集 | 第62-64页 |
2.10 药动学分析及靶向性研究 | 第64-68页 |
2.10.1 利用药动学参数分析组织靶向性 | 第64-67页 |
2.10.2 GA-LMWH-FITC体内分布的荧光切片观察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三章 藤黄酸接枝低分子肝素自组装胶束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69-79页 |
1.仪器、材料与动物 | 第69页 |
1.1 仪器 | 第69页 |
1.2 材料 | 第69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69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69-77页 |
2.1 小鼠原位肝癌移植 | 第69-71页 |
2.1.1 体内H22细胞传代 | 第69-70页 |
2.1.2 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建立 | 第70-71页 |
2.2 体内抗肿瘤实验 | 第71-77页 |
2.2.1 分组与给药 | 第71页 |
2.2.2 肝功能检测 | 第71-72页 |
2.2.3 体重变化及器官指数变化趋势 | 第72-73页 |
2.2.4 肝脏组织的病理观察 | 第73-76页 |
2.2.5 存活时间与生存率分析 | 第76-77页 |
3.讨论 | 第77-78页 |
4.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全文总结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综述 | 第8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个人简介 | 第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