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喜剧性讽刺小说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7-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及评价 | 第8-14页 |
1.2.1 《聊斋》讽刺类论文 | 第9-12页 |
1.2.2 《聊斋》喜剧类论文 | 第12-13页 |
1.2.3 归纳总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喜剧与讽刺 | 第14-19页 |
1.3.1 喜剧性讽刺 | 第14-16页 |
1.3.2 审美客体喜剧性的基础构成 | 第16-19页 |
2 《聊斋志异》喜剧性讽刺小说的情节 | 第19-24页 |
2.1 风马牛不相及事物的冲突对立 | 第19-20页 |
2.2 模仿的反常性 | 第20-21页 |
2.3 个人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 | 第21-24页 |
3 《聊斋志异》喜剧性讽刺小说的人物性格 | 第24-31页 |
3.1 人格的异化 | 第24-26页 |
3.2 喜剧人物单一性格的绝对化 | 第26-27页 |
3.3 人物思想意图与行为的矛盾、主客观的不一致 | 第27-29页 |
3.4 人物自身特征与行为的不塔配 | 第29-31页 |
4 《聊斋志异》喜剧性讽刺小说的语言 | 第31-40页 |
4.1 利用汉字的结构规律构造喜剧 | 第31-34页 |
4.1.1 对固定字、词组的误用 | 第31-32页 |
4.1.2 利用语言的多义性,故意进行曲解 | 第32-33页 |
4.1.3 把汉字拆分变形 | 第33-34页 |
4.1.4 谐音双关 | 第34页 |
4.2 搭配规律-词组搭配和词义的妙用 | 第34-35页 |
4.3 用语规律 | 第35-40页 |
4.3.1 重复话 | 第35-36页 |
4.3.2 摹拟 | 第36页 |
4.3.3 同义婉说 | 第36-37页 |
4.3.4 常用诗文典故的改造 | 第37-40页 |
5 《聊斋志异》喜剧性讽刺小说的矛盾美学 | 第40-46页 |
5.1 喜剧性讽刺小说中的矛盾构成方式 | 第40-43页 |
5.1.1 矛盾的反成式发展 | 第40-41页 |
5.1.2 矛盾虚拟式发展 | 第41-43页 |
5.2 喜剧性矛盾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作者在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