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建设特色城镇——实现转型的新方向 | 第11-12页 |
1.1.2 旧工业区——被城市所遗弃的土地 | 第12页 |
1.1.3 "一点一线"——火车站区域旧工业区更新的挑战与机遇 | 第12页 |
1.2 研究对象与目标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4 国内外城市缝合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4.1 国外城市缝合理论发展脉络 | 第13-15页 |
1.4.2 国内城市缝合理论发展脉络 | 第15-17页 |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2 割裂的城市与城市缝合理论 | 第23-41页 |
2.1 资源枯竭型火车站区域旧工业区特征 | 第23-28页 |
2.1.1 资源枯竭型城市概况 | 第23-25页 |
2.1.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城区与旧工业区割裂 | 第25-26页 |
2.1.3 资源枯竭型城市火车站区域旧工业区更新面临的问题 | 第26-28页 |
2.2 城市缝合概念阐述 | 第28-32页 |
2.2.1 缝合的要素 | 第28-29页 |
2.2.2 缝合的原则 | 第29-31页 |
2.2.3 缝合理论的适用性 | 第31-32页 |
2.3 城市缝合案例研究 | 第32-41页 |
2.3.1 苏黎世奥勒冈火车站以北旧工业用地再开发 | 第32-35页 |
2.3.2 东西柏林的城市缝合 | 第35-38页 |
2.3.3 东西上海的城市缝合 | 第38-41页 |
3 城市交通缝合策略 | 第41-59页 |
3.1 整合工业区与城区的车行道路 | 第43-50页 |
3.1.1 增强工业区与城区的跨线连接 | 第43-46页 |
3.1.2 优化旧工业区内道路网络 | 第46-48页 |
3.1.3 利用原有道路基础设施 | 第48-50页 |
3.2 重构慢行交通 | 第50-55页 |
3.2.1 构建火车站核心开放步行系统 | 第50-52页 |
3.2.2 完善旧工业区内慢行道路系统 | 第52-55页 |
3.3 火车站区域交通组织一体化 | 第55-57页 |
3.3.1 火车站区域的广场布局 | 第55-56页 |
3.3.2 交通换乘衔接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4 城市功能缝合策略 | 第59-77页 |
4.1 功能混合 | 第60-65页 |
4.1.1 功能混合的类型 | 第60-61页 |
4.1.2 空间维度的功能混合 | 第61-64页 |
4.1.3 时间维度的功能混合 | 第64-65页 |
4.2 渐进式开发 | 第65-70页 |
4.2.1 以火车站为核心的渐进开发 | 第65-69页 |
4.2.2 组团单元模块化设计 | 第69-70页 |
4.3 工业遗产旅游 | 第70-76页 |
4.3.1 工业遗产旅游对旧工业区更新的促进作用 | 第70-71页 |
4.3.2 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 第71-72页 |
4.3.3 工业遗存再利用 | 第72-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枣庄市旧工业区设计案例 | 第77-100页 |
5.1 项目基地概况 | 第77-80页 |
5.1.1 老城区发展脉络 | 第77-78页 |
5.1.2 旧工业区与老城区的割裂现实 | 第78-80页 |
5.2 项目基地周边资源分析 | 第80-84页 |
5.2.1 火车站区域资源分析 | 第80-82页 |
5.2.2 旧工业区内的资源分析 | 第82-83页 |
5.2.3 城市旅游资源 | 第83-84页 |
5.3 旧工业区设计方案 | 第84-100页 |
5.3.1 旧工业区与城区交通缝合 | 第85-89页 |
5.3.2 旧工业区与城区功能缝合 | 第89-95页 |
5.3.3 工业建筑改造 | 第95-100页 |
6 展望 | 第100-10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0-101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图索引 | 第105-108页 |
表索引 | 第108-109页 |
作者简历 | 第109-11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