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有轨电车平交道口线站布设优化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有轨电车的发展 | 第14-17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 平交道口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23-35页 |
2.1 平交道口概念 | 第23-24页 |
2.2 非机动车运行特性 | 第24-26页 |
2.2.1 非机动车运行特性 | 第24-25页 |
2.2.2 非机动车的穿行特性 | 第25页 |
2.2.3 非机动车聚集特性 | 第25页 |
2.2.4 非机动车疏散特性 | 第25-26页 |
2.3 机动车辆运行特性 | 第26-31页 |
2.3.1 机动车交通流到达特性 | 第26-28页 |
2.3.2 交通冲突特征 | 第28-30页 |
2.3.3 时间延误特征 | 第30-31页 |
2.4 现代有轨电车运行特性 | 第31-33页 |
2.4.1 现代有轨电车运行特性 | 第31-32页 |
2.4.2 平交道口处现代有轨电车信号特性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有轨电车线站布置形式 | 第35-45页 |
3.1 路权形式 | 第35页 |
3.2 车道布置形式 | 第35-40页 |
3.2.1 车道布置形式分类 | 第36-37页 |
3.2.2 车道布置方式比较 | 第37-38页 |
3.2.3 平交道口处不同车道布置形式间转换 | 第38-40页 |
3.3 站台布置形式 | 第40-42页 |
3.3.1 站台形式 | 第40-41页 |
3.3.2 站台形式比较分析 | 第41-42页 |
3.4 平交道口处分离式站台布设位置 | 第42-44页 |
3.5 道岔类型选择 | 第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有轨电车线站布设优化 | 第45-63页 |
4.1 前提条件 | 第45-46页 |
4.2 既有线站布置形式 | 第46-48页 |
4.3 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 第48页 |
4.4 平交道口优化设计 | 第48-62页 |
4.4.1 平交道口优化原则 | 第49页 |
4.4.2 平交道口优化思路 | 第49-50页 |
4.4.3 线站布置优化 | 第50-57页 |
4.4.4 信号优化 | 第57-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平交道口优化设计方案评价方法 | 第63-73页 |
5.1 通行能力计算 | 第63-66页 |
5.1.1 机动车通行能力计算 | 第64-66页 |
5.1.2 现代有轨电车通行能力计算 | 第66页 |
5.2 设计方案评价 | 第66-71页 |
5.2.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66-67页 |
5.2.2 评价指标 | 第67-69页 |
5.2.3 评价方法 | 第69-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6 案例分析 | 第73-89页 |
6.1 平交道口实地调研 | 第73-77页 |
6.1.1 调研内容 | 第73页 |
6.1.2 调研结果整理分析 | 第73-77页 |
6.2 平交道口优化设计 | 第77-83页 |
6.2.1 平交道口线站布设优化设计 | 第77-80页 |
6.2.2 平交道口信号相位相序优化设计 | 第80-83页 |
6.3 VISSIM软件仿真模拟 | 第83-88页 |
6.3.1 构建仿真模拟结构 | 第83-84页 |
6.3.2 方案评价分析 | 第84-8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89-9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9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