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绪论 | 第13-2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2 隧道结构检测方法概述 | 第14-17页 |
| 1.2.1 微破损法 | 第15页 |
| 1.2.2 无损检测法 | 第15-17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3-27页 |
| 1.4.1 锤击法在隧道检测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 第23页 |
| 1.4.2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1.4.4 研究内容章节构成 | 第24-27页 |
| 2 锤击法检测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27-35页 |
| 2.1 锤击法检测基本原理 | 第27页 |
| 2.2 应力波的激发 | 第27-30页 |
| 2.2.1 冲击激励力谱 | 第28-29页 |
| 2.2.2 锤击试验输入能量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 2.3 应力波的传播 | 第30-31页 |
| 2.4 分界面上应力波的反射与折射 | 第31-3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5页 |
| 3 隧道衬砌背后空洞检测的原理性试验概况 | 第35-47页 |
| 3.1 试验设计思路与逻辑 | 第35-37页 |
| 3.2 试验工况设计 | 第37-41页 |
| 3.2.1 工况一:改变混凝土板后土体密度 | 第37-38页 |
| 3.2.2 工况二:改变混凝土板后土体含水率 | 第38-39页 |
| 3.2.3 工况三:改变混凝土板后空洞尺寸 | 第39-40页 |
| 3.2.4 不同工况的测点布置方式 | 第40-41页 |
| 3.3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41-45页 |
| 3.3.1 试验材料及工具 | 第41-44页 |
| 3.3.2 测试设备 | 第44-4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4 土体参数对混凝土板后空洞检测影响的分析评价 | 第47-67页 |
| 4.1 改变混凝土板后土体密度 | 第47-52页 |
| 4.1.1 试验过程 | 第47-48页 |
| 4.1.2 时域分析 | 第48-49页 |
| 4.1.3 频域分析 | 第49-50页 |
| 4.1.4 时频域分析 | 第50-52页 |
| 4.2 改变混凝土板后土体含水率 | 第52-61页 |
| 4.2.1 试验过程 | 第52-53页 |
| 4.2.2 土体含水率变化对混凝土板响应的影响规律 | 第53-56页 |
| 4.2.3 混凝土板后空洞存在情况判别分析 | 第56-61页 |
| 4.3 土体参数改变对检测空洞存在情况影响的相关性评价 | 第61-65页 |
| 4.3.1 相关系数 | 第61-62页 |
| 4.3.2 相关性评价 | 第62-6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5 检测混凝土板后空洞大小及影响范围的分形分析方法 | 第67-81页 |
| 5.1 分形 | 第67-71页 |
| 5.1.1 分形概述 | 第67-68页 |
| 5.1.2 分形盒维数的计算 | 第68-71页 |
| 5.2 混凝土板背后空洞检测影响因素分形分析评价 | 第71-74页 |
| 5.2.1 土体密度改变对空洞检测影响的分形分析评价 | 第71-73页 |
| 5.2.2 土体含水率改变对空洞检测影响的分形分析评价 | 第73-74页 |
| 5.3 锤击法检测混凝土板背后空洞大小的分形评价 | 第74-79页 |
| 5.3.1 工况3-1空洞检测分形分析评价 | 第75-77页 |
| 5.3.2 工况3-2空洞检测分形分析评价 | 第77-78页 |
| 5.3.3 工况3-3空洞检测分形分析评价 | 第78-7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6 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研究的扩展分析 | 第81-99页 |
| 6.1 数值模拟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 第81-84页 |
| 6.1.1 基本假定 | 第81页 |
| 6.1.2 模型范围 | 第81-82页 |
| 6.1.3 单元尺寸 | 第82页 |
| 6.1.4 边界条件 | 第82页 |
| 6.1.5 阻尼特性 | 第82-83页 |
| 6.1.6 分析步长 | 第83-84页 |
| 6.2 三维动力有限元模型 | 第84-89页 |
| 6.2.1 计算工况 | 第84-85页 |
| 6.2.2 模型参数 | 第85-88页 |
| 6.2.3 数值模拟中应力波的传播 | 第88-89页 |
| 6.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89-98页 |
| 6.3.1 模型校核 | 第89-90页 |
| 6.3.2 有无空洞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90-92页 |
| 6.3.3 改变土体参数 | 第92-94页 |
| 6.3.4 改变空洞尺寸 | 第94-98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 7.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第99-100页 |
| 7.2 创新点 | 第100页 |
|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