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导论 | 第12-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2.1 新型货币政策有效性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2.1.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第16-17页 |
2.1.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第17-18页 |
2.1.3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2.2 新型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货币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理论 | 第19-21页 |
2.2.2 货币中性和非中性理论 | 第21-22页 |
2.2.3 理论评述 | 第22-23页 |
3 新型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 | 第23-40页 |
3.1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 第23-29页 |
3.1.1 短期流动性调节(SLO) | 第23-24页 |
3.1.2 常备借贷便利(SLF) | 第24-26页 |
3.1.3 中期借贷便利(MLF) | 第26页 |
3.1.4 抵押补充贷款(PSL) | 第26-28页 |
3.1.5 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 第28-29页 |
3.2 新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29-34页 |
3.2.1 构建利率走廊模式 | 第29-31页 |
3.2.2 新型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 | 第31-33页 |
3.2.3 新型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 | 第33-34页 |
3.3 新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及效应分析 | 第34-38页 |
3.3.1 构建利率走廊上限中介目标及效应分析 | 第35-37页 |
3.3.2 定向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及效应分析 | 第37-38页 |
3.4 新型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 第38-40页 |
4 新型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 第40-61页 |
4.1 SVAR模型概述 | 第40-41页 |
4.1.1 SVAR模型的一般形式 | 第40-41页 |
4.1.2 SVAR模型的识别 | 第41页 |
4.2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1-43页 |
4.3 短期新型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检验 | 第43-48页 |
4.3.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43页 |
4.3.2 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4.3.3 短期SVAR模型的识别 | 第44-45页 |
4.3.4 滞后阶数的确定及AR根检验 | 第45-46页 |
4.3.5 基于短期新型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函数分析 | 第46-48页 |
4.4 中长期新型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 第48-54页 |
4.4.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48-49页 |
4.4.2 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4.4.3 中长期SVAR模型的识别 | 第50页 |
4.4.4 滞后阶数的确定及AR根检验 | 第50-51页 |
4.4.5 基于中长期新型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函数分析 | 第51-54页 |
4.5 定向降准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 第54-61页 |
4.5.1 样本数据选取 | 第54-55页 |
4.5.2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55页 |
4.5.3 建立模型 | 第55-56页 |
4.5.4 定向降准SVAR模型的识别 | 第56-57页 |
4.5.5 滞后阶数的确定及AR根检验 | 第57-58页 |
4.5.6 定向降准货币政策冲击下响应函数分析 | 第58-61页 |
5 主要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 第61-6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5.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