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网络参与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1.2 实用价值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民粹主义 | 第15页 |
2.1.2 网络无政府主义 | 第15-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2.1 政策网络理论 | 第16-18页 |
2.2.2 虚拟政治学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公民参与理论 | 第19-21页 |
3 我国公民网络参与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21-27页 |
3.1 瓦解主流意识形态 | 第21-22页 |
3.2 存在代表性结构失衡 | 第22-25页 |
3.3 网络参与政策过程中的民粹主义 | 第25-26页 |
3.4 网络参与政策过程中的无政府主义 | 第26-27页 |
4 公民网络参与政策过程的逻辑 | 第27-38页 |
4.1 影响公民网络参与的若干变量 | 第27-30页 |
4.1.1 核心变量 | 第27-28页 |
4.1.2 外围变量 | 第28-30页 |
4.2 基于"网络民意——政府态度"的参与类型 | 第30-33页 |
4.2.1 高效型 | 第30-31页 |
4.2.2 低效型 | 第31页 |
4.2.3 倒逼型 | 第31-32页 |
4.2.4 孤立型 | 第32-33页 |
4.2.5 受阻型 | 第33页 |
4.2.6 公敌型 | 第33页 |
4.3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参与机制 | 第33-38页 |
4.3.1 "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 | 第33-35页 |
4.3.2 "自上而下"的参与机制 | 第35-36页 |
4.3.3 两种参与机制的对比分析 | 第36-38页 |
5 帝吧出征"FACEBOOK"事件的案例分析 | 第38-44页 |
5.1 事件经过 | 第38-39页 |
5.2 "帝吧出征FB"事件中网民身份的建构 | 第39-40页 |
5.3 从"帝吧出征"事件看网络社群的政治表达 | 第40-44页 |
5.3.1 新型网络政治表达形成的原因 | 第40-42页 |
5.3.2 网络民意表达的新形态 | 第42-44页 |
6 完善我国公民网络参与政策过程的建议 | 第44-53页 |
6.1 构建公民网络参与保障体系 | 第44-47页 |
6.1.1 参与基础保障:缩小网络数字鸿沟 | 第44-45页 |
6.1.2 参与平台保障:完善政府网站与政务微博 | 第45-47页 |
6.2 推动公民网络参与立法进程 | 第47-49页 |
6.2.1 网络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 第47-48页 |
6.2.2 准确界定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 | 第48-49页 |
6.3 引导公民理性网络参与政策过程 | 第49-53页 |
6.3.1 倡导网络参与道德自律 | 第49-50页 |
6.3.2 培育公民网络参与精神 | 第50-51页 |
6.3.3 建构网络时代行政伦理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