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2.1.1 事业单位 | 第19-21页 |
2.1.2 管理体制改革 | 第21页 |
2.1.3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2.1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2 行政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3 多中心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淮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3.1 淮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 | 第26-28页 |
3.1.1 对事业单位的财政补贴较高 | 第26页 |
3.1.2 实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条例 | 第26-27页 |
3.1.3 精简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 第27-28页 |
3.2 淮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 第28-29页 |
3.2.1 清理规范成果显著 | 第28页 |
3.2.2 分类任务基本完成 | 第28页 |
3.2.3 分类管理初步形成机制 | 第28-29页 |
3.3 淮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3.3.1 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 第29-30页 |
3.3.2 政府与事业单位职权界定不明 | 第30-31页 |
3.3.3 事业单位的界定不明 | 第31-32页 |
3.3.4 体制创新缺乏法定机构支持 | 第32-33页 |
3.4 淮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3.4.1 职能转变不到位 | 第33-34页 |
3.4.2 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界定不清 | 第34页 |
3.4.3 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不科学 | 第34-35页 |
3.4.4 缺乏支撑体制创新的配套措施 | 第35-36页 |
第4章 国内其它地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借鉴 | 第36-41页 |
4.1 国内其他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举措 | 第36-37页 |
4.1.1 浙江省:政事分开,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 | 第36页 |
4.1.2 山东省:科学管理,强调配套体系建立 | 第36-37页 |
4.1.3 南京市:强化分类改革 | 第37页 |
4.2 国内其他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启示 | 第37-41页 |
4.2.1 起步快、力度大、规划长远 | 第37-38页 |
4.2.2 要加强配套制度的引导 | 第38-39页 |
4.2.3 分类改革是体制改革的基础 | 第39-41页 |
第5章 进一步加强淮安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分析 | 第41-52页 |
5.1 加强事业单位法人制度建设 | 第41-43页 |
5.1.1 完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 | 第41-43页 |
5.1.2 改进事业单位法人产权制度 | 第43页 |
5.2 调整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 | 第43-46页 |
5.2.1 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内部治理结构 | 第44-45页 |
5.2.2 明确政府外部监督管理 | 第45-46页 |
5.3 加强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 | 第46-48页 |
5.3.1 明确事业单位类型 | 第46页 |
5.3.2 确定事业单位改革方向 | 第46-48页 |
5.4 建立全面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 | 第48-52页 |
5.4.1 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制度 | 第48-49页 |
5.4.2 创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 第49-50页 |
5.4.3 建立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0-52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