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论 | 第7-8页 |
一、研究环境权的原因 | 第7页 |
二、研究环境权的思路和意义 | 第7-8页 |
第一章 环境权的概述 | 第8-13页 |
一、国外环境权的发展 | 第8页 |
二、我国环境权研究的不同观点 | 第8-9页 |
三、本文对环境权的认识 | 第9-13页 |
(一)环境权的主体 | 第9-10页 |
(二)环境权的客体 | 第10页 |
(三)环境权的内容 | 第10页 |
(四)环境权的内涵 | 第10-13页 |
第二章 我国设立环境权的法理研究 | 第13-20页 |
一、环境权的现实基础 | 第13-15页 |
(一)公民对环境利益开始关注 | 第13页 |
(二)柴静《穹顶之下》的发布促使公民环保意识的爆发 | 第13-14页 |
(三)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的建立 | 第14页 |
(四)环境司法在逐渐发生作用 | 第14-15页 |
(五)我国对于环境权的研究已日渐成熟 | 第15页 |
二、环境权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一)人权理论 | 第15-16页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页 |
(三)责任伦理理论 | 第16页 |
三、设立环境权的必要性 | 第16-20页 |
(一)调整我国公民与自然关系的需要 | 第16-17页 |
(二)调整我国公民与公民之间环境关系的需要 | 第17-18页 |
(三)调整公民与政府之间关系的需要 | 第18页 |
(四)调整当事人与司法部门之间关系的需要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我国设立环境权的制度设计 | 第20-23页 |
一、环境权入宪 | 第20-21页 |
(一)国内学者的意见 | 第20页 |
(二)为什么要在宪法中设立环境权 | 第20-21页 |
1.环境权的主要保障是国家 | 第20页 |
2.我国现行法律无法全面的保护公民的环境权利 | 第20-21页 |
(三)环境权入宪的意义 | 第21页 |
二、完善公民环境知情权 | 第21页 |
三、完善公民环境参与权 | 第21-23页 |
结语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致谢 | 第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