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2页 |
| ·传染性法氏囊病概况 | 第10页 |
| ·IBDV的基本特性 | 第10-12页 |
| ·病毒的分类和形态 | 第10-11页 |
| ·血清型 | 第11页 |
| ·理化特性 | 第11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 ·抵抗力 | 第12页 |
| ·IBDV基因组结构 | 第12-13页 |
| ·IBDV的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 第13-15页 |
| ·VP1 蛋白 | 第13页 |
| ·VP2 蛋白 | 第13-14页 |
| ·VP3 蛋白 | 第14页 |
| ·VP4 蛋白 | 第14页 |
| ·VP5 蛋白 | 第14-15页 |
| ·IBDV的培养特性 | 第15-16页 |
| ·病毒在鸡胚上培养 | 第15页 |
| ·病毒在细胞上培养 | 第15-16页 |
| ·IBDV感染性克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流行病学 | 第17-19页 |
| ·分布区域 | 第17页 |
| ·宿主 | 第17-18页 |
| ·传播媒介 | 第18页 |
| ·潜伏期和临床症状 | 第18-19页 |
| ·发病率和死亡率 | 第19页 |
| ·IBD的诊断方法 | 第19-20页 |
| ·病毒的分离 | 第19页 |
| ·血清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 | 第19-20页 |
|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 第20页 |
| ·IBD的防治 | 第20-21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vvIBDV毒力分子机制及进化研究 | 第22-36页 |
| ·前言 | 第2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2-27页 |
| ·毒株、SPF鸡 | 第22页 |
| ·菌株、载体和主要试剂 | 第22页 |
|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 ·致病性试验 | 第23页 |
| ·VP2 序列测定 | 第23-26页 |
| ·VP2 同源性分析和进化树构建 | 第26-27页 |
| ·结果 | 第27-33页 |
| ·致病性试验 | 第27页 |
| ·VP2 扩增结果 | 第27-28页 |
| ·VP2 高变区的分子特征 | 第28页 |
| ·VP2 基因同源性比对与进化树分析 | 第28-33页 |
| ·讨论 | 第33-35页 |
| ·vvIBDV的毒力位点 | 第33-34页 |
| ·VP2 氨基酸水平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IBDV B87 不同鸡胚代次毒株毒力和细胞嗜性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36-44页 |
| ·前言 | 第3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6-37页 |
| ·毒株、SPF鸡和鸡胚 | 第36页 |
| ·菌株、载体和主要试剂 | 第36页 |
| ·E2, E6 VP2 序列测定 | 第36页 |
| ·E2, E6 在CEF上的增殖 | 第36-37页 |
| ·E2, E6 对SPF鸡的安全性比较 | 第37页 |
| ·结果 | 第37-41页 |
| ·E2, E6 VP2 序列比较 | 第37-38页 |
| ·E2, E6 在CEF上的增殖情况 | 第38页 |
| ·E2, E6 对SPF鸡的安全性比较 | 第38-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毒力差异的分子机制 | 第41-42页 |
| ·细胞嗜性差异的分子机制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IBDV B87 株感染性克隆的初步建立 | 第44-61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4-53页 |
| ·鸡胚、毒株、菌株和载体 | 第44页 |
|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 ·仪器设备 | 第45页 |
| ·病毒的增殖和浓缩 | 第45页 |
| ·c DNA全长的获得 | 第45-46页 |
| ·c DNA与T载体连接并鉴定 | 第46-47页 |
| ·引入核酶序列和酶切位点 | 第47-49页 |
| ·连接真核表达载体pCAGGS | 第49-51页 |
| ·病毒拯救 | 第51-53页 |
| ·结果 | 第53-57页 |
| ·A, B片段RT-PCR的结果 | 第53页 |
| ·pClone EZ-TOPO-A,B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53-54页 |
| ·多重PCR法引入核酶和酶切位点 | 第54页 |
| ·真核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54-55页 |
| ·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测序结果 | 第55-56页 |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第56页 |
| ·观察细胞病变 | 第56页 |
| ·RT-PCR检测结果 | 第56-57页 |
| ·病毒拯救结果 | 第57页 |
| ·讨论 | 第57-60页 |
| ·影响病毒拯救效率的因素 | 第57-58页 |
| ·判断病毒拯救成功与否的指标 | 第58-59页 |
| ·本试验构建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 第59页 |
| ·未成功拯救出病毒的原因分析和下一步探索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录Ⅰ | 第70-74页 |
| 附录Ⅱ | 第74-75页 |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