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4-23页 |
| ·固有无序蛋白简介 | 第14-15页 |
| ·固有无序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第14页 |
| ·固有无序蛋白的发现 | 第14-15页 |
| ·固有无序蛋白的性质 | 第15页 |
| ·固有无序蛋白在植物生理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固有无序蛋白与植物对环境适应性 | 第15-16页 |
| ·固有无序蛋白与植物的转录调控 | 第16-17页 |
| ·固有无序蛋白与植物的信号转导 | 第17页 |
| ·固有无序蛋白与植物的抗逆性 | 第17-19页 |
| ·固有无序蛋白的富集方法 | 第19页 |
| ·iTRAQ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固有无序蛋白的预测及其数据库 | 第20-21页 |
| ·大豆相关数据库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 第21页 |
|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 第21-23页 |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3-39页 |
| ·材料 | 第23-27页 |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 ·菌株、载体和抗体 | 第23-24页 |
| ·主要试剂、试剂盒 | 第24-26页 |
|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26-27页 |
|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的配制 | 第27-30页 |
|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第27页 |
| ·实验主要用到的缓冲液与试剂 | 第27-28页 |
| ·蛋白提取用到的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8页 |
| ·质谱样品处理使用试剂 | 第28页 |
| ·反相色谱使用试剂 | 第28页 |
| ·亲和层析蛋白纯化使用试剂 | 第28-29页 |
| ·SDS-PAGE凝胶电泳使用试剂 | 第29页 |
| ·引物 | 第29-30页 |
| ·方法 | 第30-39页 |
| ·不同萌发时期大豆胚根的制备 | 第30页 |
| ·大豆胚根可溶性蛋白的热处理 | 第30页 |
| ·RC-DC法蛋白定量 | 第30-31页 |
| ·大豆胚根热稳定蛋白的iTRAQ多重标记 | 第31-32页 |
| ·纳升级反相色谱分级与Triple TOFTM 5600 质谱鉴定 | 第32-33页 |
| ·eggNOG的功能分类、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 | 第33页 |
| ·大豆胚根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33-34页 |
| ·差异表达蛋白的RT-PCR验证分析 | 第34页 |
| ·大豆胚根热稳定蛋白的Western-blotting检测 | 第34页 |
| ·基因的克隆 | 第34-35页 |
| ·超级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第35页 |
| ·质粒提取 | 第35-36页 |
| ·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6页 |
| ·重组子的菌落PCR验证 | 第36页 |
| ·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6页 |
| ·蛋白分离纯化 | 第36-37页 |
| ·质谱鉴定 | 第37页 |
| ·圆二色谱法测定蛋白的二级结构 | 第37页 |
| ·反复冻融条件下LDH酶的残留酶活测定 | 第37-39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9-57页 |
| ·与干旱胁迫相关的大豆胚根IDPs的表达量分析 | 第39-48页 |
| ·R_0期与R_15期差异蛋白分析 | 第39-40页 |
| ·差异蛋白的RT-PCR以及Western-blotting验证 | 第40-41页 |
| ·差异蛋白的结构预测 | 第41-43页 |
| ·差异蛋白的功能分类 | 第43-44页 |
| ·差异蛋白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第44-45页 |
| ·差异蛋白的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第45页 |
| ·R_0 期高表达蛋白中的抗逆相关蛋白 | 第45-47页 |
| ·IDPs基因的挑选 | 第47-48页 |
| ·部分IDPs基因克隆与蛋白表达纯化 | 第48-53页 |
| ·抗逆功能验证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8-49页 |
| ·重组菌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49-50页 |
| ·蛋白的纯化及鉴定 | 第50-52页 |
| ·蛋白去His标签与分子筛纯化 | 第52-53页 |
| ·蛋白去His标签的Western-blotting检测 | 第53页 |
| ·蛋白二级结构的测定 | 第53-55页 |
| ·蛋白对冻融胁迫下的LDH酶具有保护作用 | 第55-57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57-63页 |
| ·IDPs的富集方法 | 第57页 |
| ·IDPs与植物的抗逆性 | 第57-59页 |
| ·所挑选蛋白的结构及多功能性 | 第59-63页 |
| ·部分无序和无序蛋白 | 第59-60页 |
| ·有结构的蛋白 | 第60-63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63-64页 |
| 参考 文献 | 第64-70页 |
| 附录 | 第70-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