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13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3-14页 |
·本文的结构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 Moment in Peking的文学价值及其中译本的产生 | 第15-20页 |
·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文学价值 | 第15-17页 |
·写作特点 | 第15-16页 |
·语言特色 | 第16-17页 |
·郁飞和张振玉译介Moment in Peking的原因 | 第17-20页 |
第3章 Moment in Peking两中译本在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分析对比 | 第20-39页 |
·两中译本在语言层面的分析对比 | 第20-27页 |
·献词翻译 | 第20-23页 |
·章标题的翻译 | 第23-24页 |
·对话翻译 | 第24-26页 |
·四字词语的使用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页 |
·两中译本在文化层面的分析对比 | 第27-39页 |
·生态文化 | 第28-29页 |
·物质文化 | 第29-31页 |
·社会文化 | 第31-35页 |
·宗教文化 | 第35-36页 |
·语言文化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两中译本不同特色的原因分析及缺憾 | 第39-46页 |
·两中译本呈现不同风格特色的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不同的翻译目的 | 第39-40页 |
·不同的翻译观 | 第40-41页 |
·不同的翻译策略 | 第41-42页 |
·不同的读者意识 | 第42-43页 |
·两中译本的缺憾 | 第43-46页 |
第5章 Moment in Peking两中译本成功的原因 | 第46-49页 |
·文本的恰当选择 | 第46-47页 |
·译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 第47-48页 |
·译者主体性的适度发挥 | 第48-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