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城市旧区改造研究--以邯郸市城中村改造实践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页 |
·国外城市旧区的研究 | 第10-13页 |
·城市蔓延 | 第11页 |
·城市边缘地带 | 第11-12页 |
·贫民窟 | 第12页 |
·都市村庄 | 第12-13页 |
·其他相关研究 | 第13页 |
·国内城市旧区改造的研究 | 第13-16页 |
·国内研究的三个阶段 | 第13-14页 |
·城市边缘 | 第14页 |
·不同角度下的城中村研究 | 第14-15页 |
·国内的一些具体实例 | 第15-16页 |
·论文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国内城中村的调查与反思 | 第17-29页 |
·城中村改造问题 | 第17-21页 |
·项目改造的资金问题 | 第17-18页 |
·失地农民保障和拆迁补偿 | 第18-20页 |
·环境质量问题和土地资源有效利用问题 | 第20-21页 |
·历面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 | 第21页 |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弯路 | 第21-23页 |
·没有地域特色和改造成本巨大 | 第22页 |
·缺少政策法规的支持和村民安置就业 | 第22-23页 |
·村民到市民转变的后续工作问题 | 第23页 |
·对城中村改造的思考 | 第23-27页 |
·城中村改造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第23-25页 |
·城中村改造与居民边缘化 | 第25-27页 |
·城中村改造与生活空间 | 第27页 |
·城中村改造政策法规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城市旧区、城中村改造途径、策略和模式 | 第29-41页 |
·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新型城镇化 | 第29页 |
·城市旧区 | 第29-30页 |
·城中村 | 第30页 |
·城中村的类型 | 第30-31页 |
·城市内处于商业地段的“城中村” | 第30页 |
·城市内具有历史文化的“城中村” | 第30-31页 |
·城市内滨水的“城中村” | 第31页 |
·城市内普通的“城中村” | 第31页 |
·城中村改造的方式 | 第31-33页 |
·调整用地布局,使之尽量合理紧凑 | 第31-32页 |
·调整道路,完善交通网 | 第32页 |
·改造旧的建筑群、满足新的功能要求 | 第32-33页 |
·城中村用地形状的改造 | 第33页 |
·完善绿化系统、改善环境、美化城中村面貌 | 第33页 |
·旧村镇的风貌保护规划 | 第33-35页 |
·深入调查研究,做好遗存保护 | 第34页 |
·加强重点规划,留住历史文化 | 第34页 |
·调谐旧建筑,形成地方面貌 | 第34页 |
·优化环境建设,融入自然环境 | 第34-35页 |
·城中村改造的策略 | 第35-36页 |
·城中村改造要远近结合,建设要分期分批 | 第35-36页 |
·城中村改造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 第36页 |
·贯彻合理利用、逐步改善的原则 | 第36页 |
·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及优劣分析 | 第36-40页 |
·改造的参与者 | 第36-37页 |
·改造形式 | 第37-38页 |
·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探讨及其优劣分析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邯郸市城中村改造实例解析 | 第41-72页 |
·邯郸市概况 | 第41-51页 |
·邯郸市城市发展史 | 第41-42页 |
·改造范围 | 第42-45页 |
·对邯郸市城中村的分类 | 第45-46页 |
·邯郸市城中村的现状 | 第46-47页 |
·城中村基本特征分析 | 第47-48页 |
·邯郸市城中村改造策略 | 第48-51页 |
·邯郸市柳林桥改造分析 | 第51-59页 |
·区位分析 | 第51-52页 |
·街区的空间布局 | 第52页 |
·现实状况 | 第52-54页 |
·改造的方法策略 | 第54-59页 |
·串城街(城内中街)改造分析 | 第59-66页 |
·调查信息的详细阐述 | 第59-61页 |
·串城街历史街区调研报告分析 | 第61-66页 |
·串城街的保护与整治 | 第66页 |
·邯郸三堤村改造实例 | 第66-71页 |
·三堤村现状 | 第66-68页 |
·出现的问题 | 第68-70页 |
·处理建议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