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中的风水探索--以徐家大院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蕴含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的现状日趋严峻 | 第11页 |
·中国风水文化的曲折性发展 | 第11页 |
·研究民居风水的时代要求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社会意义 | 第12页 |
·文化意义 | 第12-13页 |
·借鉴意义 | 第13页 |
·“民居中风水”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外民居风水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民居风水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结构框架及论文的难点与创新点 | 第15-18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18页 |
·论文研究难点 | 第18页 |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民居与风水文化 | 第19-30页 |
·民居 | 第19页 |
·中国传统民居 | 第19-20页 |
·中国传统民居特性 | 第20-22页 |
·家族伦理性 | 第20-22页 |
·环境生态性 | 第22页 |
·地域民俗性 | 第22页 |
·风水文化 | 第22-27页 |
·风水的历史源流 | 第23页 |
·民居风水理论 | 第23-27页 |
·风水形势说 | 第23-24页 |
·风水理气说 | 第24-27页 |
·风水理论与民居文化的交互关系 | 第27-29页 |
·民居文化影响风水理论 | 第27-28页 |
·风水理论影响民居文化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邯郸地区传统民居概述 | 第30-42页 |
·邯郸地区的环境概述 | 第30-34页 |
·邯郸地区地理环境 | 第30-31页 |
·邯郸地区气候特征 | 第31页 |
·邯郸地区人文环境 | 第31-34页 |
·资源丰富,历史遗存众多 | 第31-32页 |
·文化层次丰富多彩,文化脉络分明 | 第32-34页 |
·民居分布选址方式 | 第34页 |
·邯郸清末民初民居特色 | 第34-39页 |
·邯郸民居院落空间布局 | 第35页 |
·邯郸民居平面形式布局 | 第35-36页 |
·邯郸民居形态特征 | 第36-37页 |
·邯郸民居整体构造和修饰方法 | 第37-39页 |
·邯郸清末民初民居风水文化 | 第39-41页 |
·“两甩袖”民居 | 第39-41页 |
·“两甩袖”民居背景及平面形制 | 第39-40页 |
·“两甩袖”民居风水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徐家大院概述及其蕴含的风水文化 | 第42-69页 |
·徐家大院概述 | 第42-50页 |
·徐家大院形成背景 | 第42-44页 |
·徐家大院的民居 | 第44页 |
·徐家大院风水理论研究 | 第44-50页 |
·风水形势说 | 第44-47页 |
·风水理气说 | 第47-50页 |
·徐家大院风水的科学解读 | 第50-61页 |
·风水形势的科学内涵 | 第51-57页 |
·风水形势的科学之“龙砂穴水” | 第51页 |
·风水形势的科学之“藏风聚气” | 第51-52页 |
·风水形势之“三大干龙” | 第52-53页 |
·风水形势之“过白与尺度” | 第53-57页 |
·风水理气的科学内涵 | 第57-61页 |
·“天人合一”的风水理气说 | 第57-58页 |
·“阴阳平衡”的风水理气说 | 第58-61页 |
·“因地制宜”的风水理气说 | 第61页 |
·徐家大院的其他文化内涵 | 第61-68页 |
·徐家大院中的儒家文化 | 第61-64页 |
·宗法伦理观 | 第62-64页 |
·等级礼法观 | 第64页 |
·徐家大院中的装饰文化 | 第64-68页 |
·装饰文化之屋顶沿脊 | 第64-66页 |
·装饰文化之户牖门窗 | 第66-67页 |
·装饰文化之匾额楹联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民居风水的保护及传承 | 第69-73页 |
·民居风水的价值与意义 | 第69-71页 |
·民居风水的历史文化价值 | 第69页 |
·民居风水的艺术与教育价值 | 第69-70页 |
·民居风水的科学研究价值 | 第70-71页 |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 第71页 |
·受到挑战的现存传统民居 | 第71页 |
·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 第71页 |
·对民居风水未来发展的构思 | 第71-72页 |
·创造性的应用和继承 | 第71-72页 |
·运用现代技术,挖掘“绿色”本质 | 第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