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校园建筑设计--以华西南地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生存空间的需要 | 第11-12页 |
·城市化的需要 | 第12-13页 |
·科教兴国的需要 | 第13-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第15-16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建筑类型学 | 第16页 |
·景观建筑学 | 第16-17页 |
·场所精神理论 | 第17页 |
·生态美学 | 第17-19页 |
第2章 山地校园建筑相关概念 | 第19-34页 |
·山地 | 第19页 |
·影响山地建筑的自然因素 | 第19-25页 |
·地质 | 第19-20页 |
·地貌 | 第20-22页 |
·气候 | 第22-24页 |
·水文 | 第24-25页 |
·山地建筑的形态 | 第25-33页 |
·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 | 第25-27页 |
·山地建筑的接地形态 | 第27-30页 |
·山地建筑的形体表现 | 第30-32页 |
·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西方校园及中国山地校园的发展 | 第34-42页 |
·西方校园与校园建筑的发展 | 第34-37页 |
·中国的山地校园与四大书院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山地校园建筑设计经典案例分析 | 第42-51页 |
·香港科技大学 | 第42-46页 |
·校园概况 | 第42-43页 |
·总体布局 | 第43-44页 |
·校园的建筑形态 | 第44页 |
·校园的交通组织 | 第44-45页 |
·校园的景观 | 第45页 |
·校园的外部空间 | 第45页 |
·校园总结 | 第45-46页 |
·深圳大学 | 第46-49页 |
·校园概况 | 第46页 |
·校园布局 | 第46-47页 |
·校园建筑形态 | 第47-48页 |
·校园的交通与交往空间 | 第48页 |
·校园的景观 | 第48-49页 |
·校园总结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西南地区山地校园建筑设计实践之思考 | 第51-65页 |
·“西南”的概念与范围 | 第51页 |
·西南地区的山地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 | 第51-53页 |
·西南地区的山地自然环境 | 第52页 |
·西南地区的地域文化 | 第52-53页 |
·盘县亦资中学建筑方案设计 | 第53-57页 |
·工程概况 | 第53页 |
·地理环境 | 第53-54页 |
·历史文化 | 第54页 |
·设计理念 | 第54-55页 |
·规划布局 | 第55页 |
·功能分区 | 第55页 |
·建筑形态 | 第55-56页 |
·道路交通 | 第56-57页 |
·空间景观 | 第57页 |
·澜沧县拉祜希望小学建筑设计方案 | 第57-64页 |
·工程概况 | 第57页 |
·地理环境 | 第57-58页 |
·历史文化 | 第58-59页 |
·设计理念 | 第59页 |
·当地民居 | 第59-60页 |
·规划布局 | 第60页 |
·功能分区 | 第60-61页 |
·建筑形态 | 第61-63页 |
·交通、空间与景观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