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基于化学生物学的中药有效成分牛蒡子苷元等的作用靶点及体内分布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符号说明第12-1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8-67页
 第一节 化学生物学发展概述第18-24页
     ·化学生物学的起源第18-19页
     ·化学生物学的发展第19-21页
     ·化学生物学的全盛期第21-22页
     ·化学生物学与药物发现第22-23页
     ·不断发展的化学生物学第23-24页
 第二节 生物正交反应及点击化学第24-32页
     ·生物正交反应及点击化学的产生第24-25页
     ·基于叠氮的点击化学第25-27页
     ·点击化学在糖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第27-32页
 第三节 免疫磁性捕获技术第32-36页
     ·免疫磁性捕获技术发展概述第32页
     ·聚合物磁球在蛋白质分离方面的应用第32-36页
 第四节 正电子发射成像技术第36-39页
     ·正电子发射成像技术简介第36页
     ·PET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6-37页
     ·PET技术在药学上的应用第37-39页
 第五节 天然产物的化学生物学发展概述第39-52页
     ·天然产物研究的历史第39-40页
     ·天然产物靶点确认的意义第40-41页
     ·天然产物靶点的特点第41-44页
     ·天然产物靶点确认的方法第44-52页
 第六节 中药药效成分的化学生物学第52-59页
     ·中药的化学生物学的产生第52页
     ·中药化学生物学的应用实例第52-59页
 第七节 牛蒡子及桔梗的研究进展第59-65页
     ·中药牛蒡子的研究进展第59-62页
     ·甘草-桔梗的研究意义第62-65页
 第八节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65-67页
第二章 功能化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优化第67-89页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第68-76页
     ·实验材料第68-69页
     ·实验方法第69-76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76-85页
     ·Fe_3O_4的磁特性第76页
     ·Fe_3O_4纳米颗粒的形态和粒径分布第76-77页
     ·聚乙烯醇磁球的形态第77页
     ·磁球的机械强度第77-78页
     ·粒度分布与平均粒径第78页
     ·磁球表面官能团含量第78页
     ·磁球的磁特性第78-79页
     ·红外光谱鉴定第79-81页
     ·双标记BSA的测定第81页
     ·响应面设计方案及响应值第81-85页
 第三节 讨论第85-88页
     ·磁性微球的制备第85页
     ·基于点击化学捕获蛋白的优点第85-86页
     ·磁球与蛋白解离的机制第86页
     ·磁球参数的优化第86-87页
     ·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测定蛋白捕获量的优势第87-88页
 小结第88-89页
第三章 功能化聚乙烯醇磁性微球在捕获牛蒡子苷元靶点蛋白中的应用第89-112页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第90-100页
     ·实验材料第90-92页
     ·实验方法第92-100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100-108页
     ·Ac4ManNAz与ENEN的体外化学反应第100-101页
     ·共聚焦检测细胞表面糖蛋白第101-102页
     ·炔基磁球捕获肿瘤细胞表面糖蛋白第102-103页
     ·炔基磁球捕获糖蛋白的效率第103页
     ·炔基牛蒡子苷元的抗炎活性评价第103-104页
     ·叠氮磁球捕获牛蒡子苷元靶点蛋白第104-105页
     ·PDPK1抑制剂的虚拟对接第105-106页
     ·PDPK1抑制剂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第106-108页
 第三节 讨论第108-111页
     ·肿瘤糖蛋白的富集第108页
     ·肿瘤糖蛋白的标记第108页
     ·牛蒡子苷元靶点蛋白的捕获第108-109页
     ·PDPK1抑制剂在抗炎中的重要性第109-111页
 小结第111-112页
第四章 聚赖氨酸荧光纳米球的合成及其在牛蒡子苷元定位中的应用第112-129页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第113-118页
     ·实验材料第113页
     ·实验方法第113-118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118-126页
     ·聚赖氨酸荧光纳米球的形态和粒径分布第118页
     ·聚赖氨酸荧光纳米球的荧光特性第118-120页
     ·红外光谱鉴定第120-121页
     ·聚赖氨酸荧光纳米球应用于活体成像第121-122页
     ·离体器官的荧光强度测定第122-123页
     ·聚赖氨酸荧光纳米球于细胞成像第123-126页
 第三节 讨论第126-128页
 小结第128-129页
第五章 聚赖氨酸荧光纳米球在牛蒡子苷元靶点研究中的应用第129-146页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第129-146页
     ·实验材料第129-130页
     ·实验方法第130-133页
       ·流式细胞术分析第130页
       ·牛姜子苷元勒点蛋白的富集第130-131页
       ·蛋白质胶条LC-MS分析第131-132页
       ·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通路注释第132页
       ·牛募子苗元与蛋白质的分子对接第132-133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133-141页
     ·流式细胞分析第133-134页
     ·牛蒡子苷元的靶点富集第134-135页
     ·富集蛋白的LC-MS分析第135-139页
     ·牛蒡子苷元与蛋白质之间的分子对接第139-141页
  第三节 讨论第141-145页
  小结第145-146页
第六章 基于PET技术的桔梗“引经报使”研究第146-163页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第147-151页
     ·实验材料第147-148页
       ·试剂与耗材第147页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第147页
       ·实验动物第147页
       ·主要仪器第147-148页
     ·实验方法第148-151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151-160页
     ·~(18)F-甘草次酸的合成第151-152页
     ·compound3的抗炎活性评价第152-153页
     ·对照组Micro PET扫描各脏器结果第153页
     ·~(18)F-甘草次酸短效给药组Micro PET扫描各脏器结果第153页
     ·~(18)F-甘草次酸长效给药组Micro PET扫描各脏器结果第153页
     ·对照组Micro PET扫描各器官血药分布图第153-154页
     ·桔梗皂苷干预前后Micro PET扫描各器官血药浓度图第154-157页
     ·Micro PET扫描各组肺部成像第157-158页
     ·Micro PET扫描各组肺部摄取~(18)F-甘草次酸%ID/g差异性比较第158-160页
 第三节 讨论第160-163页
     ·甘草次酸的F标记前体的选择第160页
     ·基于PET的药时曲线的准确性第160页
     ·桔梗“引经报使”作用研究第160-161页
     ·桔梗“引经报使”的作用机制探讨第161-163页
小结第163-164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164-169页
 第一节 总结第164-167页
     ·肿瘤表面糖蛋白的捕获第165页
     ·牛蒡子苷元靶点的磁性捕获第165页
     ·聚赖氨酸荧光纳米球的制备与生物学应用第165-166页
     ·牛蒡子苷元作用靶点的液质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66页
     ·PET技术应用于中药靶点研究初探第166-167页
 第二节 展望第167-169页
     ·牛蒡子苷元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第167页
     ·牛蒡子和靶点相互作用的详细信息第167-168页
     ·甘草-桔梗协同配伍作用的深入研究第168-169页
创新点第169-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87页
致谢第187-188页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树突状细胞来源的白介素27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肿瘤杀伤和免疫抑制的双刃剑作用
下一篇:白念珠菌铁稳态系统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