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2-1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46页 |
第一节 白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 第19-23页 |
·白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9-21页 |
·白念珠菌的致病特性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白念珠菌铁获得、转运和储存系统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白念珠菌铁获得系统 | 第23-27页 |
·白念珠菌胞内铁转运系统 | 第27页 |
·白念珠菌胞内铁储存系统 | 第27-28页 |
第三节 白念珠菌铁稳态转录调控系统研究进展 | 第28-34页 |
·同源Aft-型转录因子调控系统 | 第28-30页 |
·转录因子Sef1-Sfu1-Hap43调控回路 | 第30-33页 |
·细胞器调控系统 | 第33-34页 |
·其他调控系统 | 第34页 |
第四节 白念珠菌的信号转导和形态发生 | 第34-42页 |
·形态发生诱导信号 | 第35-36页 |
·Yeast-hyphae形态转换信号通路 | 第36-40页 |
·White-opaque形态转换信号通路 | 第40-42页 |
第五节 选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 第42-46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42-44页 |
·技术路线 | 第44-46页 |
第二章 MCS途径在白念珠菌铁代谢调控中的功能 | 第46-110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47-59页 |
·菌株、质粒与引物 | 第47-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2页 |
·主要仪器 | 第52-53页 |
·主要溶液 | 第53-57页 |
·培养基 | 第57-59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59-80页 |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 | 第59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59-61页 |
·白念珠菌及酿酒酵母基因组的提取 | 第61页 |
·白念珠菌醋酸锂转化法 | 第61-62页 |
·酿酒酵母醋酸锂转化法 | 第62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62-63页 |
·酶切体系 | 第63-64页 |
·连接体系 | 第64页 |
·白念珠菌RNA的提取 | 第64-65页 |
·RNA样品中基因组DNA的消化 | 第65-66页 |
·cDNA合成和纯度鉴定 | 第66页 |
·实时定量PCR | 第66-67页 |
·白念珠菌总蛋白的提取 | 第67页 |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浓度 | 第67-68页 |
·Western blotting | 第68-69页 |
·白念珠菌单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 第69-71页 |
·白念珠菌双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 | 第71-72页 |
·Southern blotting | 第72-74页 |
·白念珠菌细胞学定位研究 | 第74-75页 |
·白念珠菌液泡的分离和纯化 | 第75-76页 |
·白念珠菌铁代谢相关指标测定 | 第76-78页 |
·白念珠菌生长适应性研究 | 第78-79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9-80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80-105页 |
·白念珠菌线粒体铁转运蛋白Mrs4的鉴定 | 第80-83页 |
·白念珠菌MRS4基因敲除菌株及其回补菌株的构建 | 第83-87页 |
·白念珠菌MRS4基因的缺失对线粒体形态的影响 | 第87-88页 |
·MRS4基因的缺失对白念珠菌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88-90页 |
·MRS4基因的缺失对白念珠菌铁代谢调控的影响 | 第90-96页 |
·白念珠菌Mrs4-Ccc1-Smf3(MCS)途径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 第96-105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105-109页 |
·白念珠菌MCS途径的鉴定 | 第105-106页 |
·白念珠菌MCS途径在维持胞内铁稳态中的作用 | 第106-107页 |
·白念珠菌MCS途径在铁应答和利用中的作用 | 第107-109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三章 MCS途径在白念珠菌压力应答和形态发生中的功能 | 第110-142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111-116页 |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111-114页 |
·主要试剂 | 第114页 |
·主要仪器 | 第114页 |
·主要溶液 | 第114-115页 |
·培养基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116-121页 |
·梯度稀释点板实验 | 第116页 |
·菌丝诱导实验 | 第116页 |
·顺乌头酸酶(Aconitase)活力测定 | 第116-117页 |
·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测定 | 第117-118页 |
·线粒体膜电势的测定(△Ψm) | 第118页 |
·白念珠菌Acol蛋白C端FLAG标记 | 第118页 |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 | 第118-119页 |
·白念珠菌对口腔上皮细胞粘附实验 | 第119页 |
·白念珠菌对Hela细胞侵染实验 | 第119-120页 |
·小鼠系统性感染模型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37页 |
·MRS4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氧化压力应答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MRS4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离子压力应答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MRS4基因缺失对白念珠菌菌丝发育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MCS途径对白念珠菌压力应答能力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MCS途径对白念珠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第126-131页 |
·MCS途径对白念珠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MCS途径对白念珠菌菌丝发育能力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MCS途径对白念珠菌感染上皮细胞能力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MCS途径对白念珠菌毒力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137-141页 |
·MCS途径在白念珠菌压力应答中的作用 | 第137-138页 |
·MCS途径在白念珠菌线粒体功能中的作用 | 第138-139页 |
·MCS途径在白念珠菌形态发生和致病性中的作用 | 第139页 |
·MCS途径可能作用机理 | 第139-141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四章 Aft2转录因子在白念珠菌铁代谢调控中的功能 | 第142-171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143-149页 |
·菌株、质粒和引物 | 第143-146页 |
·主要试剂 | 第146页 |
·主要仪器 | 第146-147页 |
·主要溶液 | 第147-148页 |
·培养基 | 第148-149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149-154页 |
·实时定量PCR | 第149页 |
·启动子-报告基因融合质粒的构建 | 第149-151页 |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 | 第151-152页 |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胞内铁含量水平 | 第152页 |
·梯度稀释点板实验 | 第152页 |
·活性氧ROS测定 | 第152-153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 | 第153-154页 |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 第154-166页 |
·Aft2转录因子影响白念珠菌铁稳态 | 第154-155页 |
·Aft2转录因子影响白念珠菌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调控 | 第155-156页 |
·Aft2转录因子调控白念珠菌FRP1和SIT1基因表达的机理研究 | 第156-157页 |
·Aft2转录因子调控白念珠菌MRS4基因表达的机理研究 | 第157-160页 |
·Aft2转录因子参与白念珠菌压力应答的机理研究 | 第160-165页 |
·铁刺激信号影响白念珠菌Aft2转录因子的细胞学定位 | 第165-166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166-170页 |
·Aft2转录因子在维持白念珠菌胞内铁稳态中的作用 | 第166-167页 |
·Aft2转录因子通过CACCC元件调控白念珠菌铁应答基因的表达 | 第167-168页 |
·Aft2转录因子在白念珠菌压力应答中的作用 | 第168-169页 |
·低铁信号诱导白念珠菌Aft2转录因子细胞核定位 | 第169-170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70-171页 |
第五章 Aft2转录因子在白念珠菌形态发生中的功能 | 第171-224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172-181页 |
·菌株、质粒与引物 | 第172-178页 |
·主要试剂 | 第178页 |
·主要仪器 | 第178-179页 |
·主要溶液 | 第179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179-181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181-192页 |
·实时定量PCR | 第181-182页 |
·菌丝诱导实验 | 第182页 |
·菌株粘附能力(Adhesion)测定 | 第182-183页 |
·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Biofilm)测定 | 第183页 |
·菌株絮凝能力(Flocculation)测定 | 第183页 |
·菌株细胞表面疏水能力(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测定 | 第183-184页 |
·MTL基因座杂合型菌株构建 | 第184-186页 |
·White-opaque形态转换实验 | 第186-187页 |
·双标签菌株构建 | 第187-188页 |
·基因过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188-189页 |
·酵母细胞裂解物制备 | 第189-190页 |
·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 | 第190-191页 |
·启动子-GFP报告基因系统荧光活性测定 | 第191-192页 |
第三节 结果和分析 | 第192-216页 |
·Aft2转录因子影响白念珠菌细胞表面粘附特性 | 第192-194页 |
·Aft2转录因子影响白念珠菌侵入式生长 | 第194-196页 |
·Aft2转录因子影响白念珠菌液体菌丝发育 | 第196-198页 |
·菌丝诱导信号能够引起Aft2转录因子细胞内定位的改变 | 第198-199页 |
·Aft2转录因子参与白念珠菌低温嵌入应答 | 第199-204页 |
·Aft2转录因子参与白念珠菌white-opaque形态转换 | 第204-210页 |
·白念珠菌AFT2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分析 | 第210-214页 |
·白念珠菌Aft2和Czf1具有物理性相互作用 | 第214-216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216-223页 |
·Aft2转录因子在白念珠菌细胞表面粘附和侵入中的作用 | 第216-217页 |
·Aft2转录因子在白念珠菌菌丝发育中的作用 | 第217页 |
·Aft2转录因子在白念珠菌低温嵌入应答中的作用 | 第217-219页 |
·Aft2转录因子在白念珠菌white-opaque形态转换过程中的作用 | 第219-221页 |
·Aft2转录因子作用机理 | 第221-223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223-224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224-228页 |
·结论 | 第224-22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26页 |
·相关工作的前景展望 | 第226-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43页 |
致谢 | 第243-245页 |
附录 | 第245-24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249-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