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90 后大学生消费观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 第9-18页 |
| ·西方国家消费文化的变迁 | 第9-11页 |
| ·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 | 第9-10页 |
| ·消费享乐主义 | 第10页 |
| ·消费偶像观 | 第10页 |
| ·炫耀性消费理论 | 第10-11页 |
| ·博得里亚眼中的“消费社会” | 第11页 |
| ·中国消费文化的变迁 | 第11-14页 |
| ·以儒家为基础的消费思想 | 第12页 |
| ·等级消费方式 | 第12页 |
| ·宗教消费极端化 | 第12-13页 |
| ·消费的大众化、伦理化 | 第13页 |
| ·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 | 第13-14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 ·消费的内涵 | 第14-15页 |
| ·消费观的内涵 | 第15页 |
| ·90 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内涵 | 第15-16页 |
| ·研究 90 后大学生消费观的意义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90 后大学生消费观的现状、误区和成因 | 第18-28页 |
| ·90 后大学生消费观的现状分析 | 第18-23页 |
| ·消费支出来源单一性 | 第18-19页 |
| ·消费结构多样性 | 第19-20页 |
| ·消费心理复杂性 | 第20-21页 |
| ·消费影响因素多重性 | 第21-22页 |
| ·网上购物新颖性 | 第22-23页 |
| ·90 后大学生消费观的误区 | 第23-25页 |
| ·盲目、随意消费 | 第23页 |
| ·模仿、从众消费 | 第23-24页 |
| ·炫耀、攀比消费 | 第24页 |
| ·面子、人情消费 | 第24页 |
| ·轻维权、重消费 | 第24-25页 |
| ·90 后大学生消费观产生误区的原因 | 第25-28页 |
| ·高校对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缺位 | 第25页 |
| ·家庭对子女消费观的引导不到位 | 第25-26页 |
|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 | 第26页 |
| ·社会主流文化尚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90 后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内容和原则 | 第28-36页 |
| ·完善消费观的教育内容 | 第28-31页 |
| ·计划消费 | 第28-29页 |
| ·适度消费 | 第29-30页 |
| ·发展性消费 | 第30-31页 |
| ·绿色消费 | 第31页 |
| ·树立消费观的教育原则 | 第31-36页 |
| ·价值引导与文化熏陶相结合的原则 | 第32页 |
| ·兼顾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原则 | 第32-33页 |
| ·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34页 |
| ·现代消费理念与传统消费美德相结合的原则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90 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具体措施 | 第36-44页 |
| ·90 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以学校教育为基石 | 第36-40页 |
| ·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加强正确消费观知识的教育 | 第36-37页 |
| ·重视感恩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道德意识 | 第37-38页 |
| ·实现教育主体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转变 | 第38页 |
|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的校园消费文化氛围 | 第38-39页 |
| ·拓展校内外活动领域,增强情感体验 | 第39-40页 |
| ·90 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以家庭为辅助 | 第40-42页 |
|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了解大学生在校消费情况 | 第40-41页 |
| ·提倡理性消费,发挥来自家庭成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 第41-42页 |
| ·90 后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以社会为依托 | 第42-44页 |
| ·倡导和建设可持续消费文化 | 第42页 |
| ·加强宣传消费法律法规 | 第42-43页 |
| ·强化网络媒介的自律性 | 第43-44页 |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附录 | 第49-51页 |